引起痛风肾病的病因是血和(或)尿中尿酸浓度增高,使尿酸浓度增高的因素有:
1、遗传因素
酶基因突变会导致尿酸浓度增高,如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乏。
2、获得性因素
骨髓增生异常、高嘌呤摄取、过度肥胖和高三酰甘油血症、饮食果糖含量过高及饮料酒精含量过高等都会导致尿酸浓度增高。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尿酸是三氧化嘌呤,主要由细胞代谢分解的核酸和其他嘌呤类化合物,食物中嘌呤经酶的分解产生尿酸,内源性尿酸生成过多的原因中以次黄嘌呤、鸟嘌呤核糖转换酶(HGPRT)活性下降,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移换酶(PRPP)和次黄嘌呤、黄嘌呤酶(XO)活性升高最重要。
痛风性肾病的并发症里最严重的是肾衰竭,高尿酸所引起的慢性痛风性肾病恶化是肾衰竭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痛风反复发作十年以上,合并有高血脂、高血压、高胆固醇、高血糖、肥胖及痛风石的病人,常见于中老年,而且男性多于女性。肾损害导致肾衰的三个病变包括痛风性肾病、急性梗阻性肾病和尿路结石。
肾功能衰竭是肾脏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的病理状态。按其发作之急缓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肾功能衰竭系因多种疾病致使两肾在短时间内丧失排泄功能,简称急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是由各种病因所致的慢性肾病发展至晚期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证。
痛风性肾病主要是由痛风造成的损害,其临床表现有:
1、早期
早期患者可有显著的高血压和氮质血症,在病程中有25%病人会夹杂尿路感染,一般来说痛风性肾病多在不知不觉中发病,而且进展很缓慢,常经历10~20年才发生肾衰。还有约20%的病人并发尿酸性结石,可出现肾绞痛、血尿或尿中排出尿酸石。
2、中期
进入此期的病人尿常规检查已有明显改变,蛋白尿变为持续性,尚可发现红细胞或者管型。病人可出现轻度浮肿及低蛋白血症。部分病人可有血压高、腰酸、乏力、头晕、头痛等症状。如果作有关的肾功能检查(肌酐清除率、酚红排泄试验、肾小球滤过率测定等),则可发现有轻至中度肾功能减退,但血中尿素氮与肌酐尚不会有明显升高。
3、晚期
晚期浮肿、高血压、低蛋白血症等更加明显,并可出现贫血。最突出的表现是肾功能不全的加重,尿量逐渐减少,尿素氮、肌酐进行性升高,出现明显的氮质血症。最后发展为尿毒症、肾功能衰竭,只能依靠人工肾维持生命。
历时较久的痛风病人,约1/3有出现痛风性肾病,所以对待痛风患者,尤其是病程较长的病人,必须有预防痛风性肾病的意识,辨证辨病相结合,减少痛风的复发,防止痛风性肾病的发生
对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预防痛风发作以非药物治疗为主,主要包括饮食控制和戒酒,避免用使血尿酸升高的药物如利尿剂、小剂量阿司匹林、复方降压片、吡嗪酰胺、硝苯地平和普萘洛尔等饮食控制后血尿酸仍高于9mg/dl时,可用降尿酸药对于已发生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间歇期患者,应预防痛风的再次发作,关键是通过饮食和药物治疗使血尿酸水平控制达标,此外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或损伤,控制体重,多饮水,长期碱化尿液等
痛风性肾病是由痛风引起的,历时较久的痛风病人,约1/3有肾损害。对待痛风性肾病患者,除了积极治疗外,还应定期检查,主要检查如下:
1、血液检查
痛风性肾病患者的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数增高,血沉增快,血尿酸增高,男性0.38mmol/L以上,女性更年期前在0.3mmol/L以上,更年期后同男性。
2、尿液检查
患者会出现间歇性蛋白尿、尿比重低及尿液中尿酸含量高(正常:0.38~5.59mmol/24小时尿)。
3、静脉肾盂造影及B超检查
静脉肾盂造影及B超检查可发现肾结石影。
4、滑囊液检查
抽取滑囊液作旋光显微镜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内有双折光现象的针形尿酸盐结晶。
痛风性肾病患者的饮食同痛风患者的饮食一样,都需要低嘌呤及限盐。
1、低嘌呤饮食
患者平时应采用低嘌呤饮食。宜选含嘌呤低的食物,如面粉、洋葱、水果、牛奶、鸡蛋等;禁用含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大脑和各种肉汤、肉汁、沙丁鱼、凤尾鱼、鲭鱼、小虾、扁豆、黄豆及菌藻类;粗粮、菠菜、花菜、蕈类、扁豆、禽畜肉类等食物含嘌呤,应谨慎选择。
2、限盐
患者应限制钠盐的摄入,以每天2~5克为宜。
3、多饮水
患者每天的饮水量应达到2500~3000毫升,多吃含水分多的水果和食品,通过增加尿量来帮助肾脏排出尿酸,减轻尿酸对肾脏的损害。
4、多吃碱性食物
患者应多吃蔬菜、水果属碱性食物,碱性环境能提高尿酸盐溶解度,且这类物质富含维生素C,能促进组织内尿酸盐溶解,有利于尿酸排出。一般每天进食蔬菜1千克(含嘌呤的蔬菜应避免),水果4~5次。
5、禁用刺激性食品
患者禁用辛辣、刺激性食品,戒烟酒。过去曾认为,痛风患者应禁服茶叶,但现在认为,这些物质在体内代谢并不产生尿酸盐,也不存在痛风石沉积,故可适量选用。
对于痛风的中医治疗及如何防治痛风性肾病应进行辨证论治,详述如下:
1、下焦湿热证
治法:清热、燥湿、利湿。
方药:四妙散加味。
苍术12g,黄柏10g,薏苡仁12g,牛膝10g,独活10g,防己10g,威灵仙10g,土茯苓30g,蚕砂10g(包煎),律草60g。方用苍术燥湿、黄柏清热为主药,薏苡仁、土茯苓、蚕砂、防己淡渗利湿,牛膝、独活、威灵仙、律草通络止痛,则湿热分清,气血流通,则肿痛自愈。下焦热盛者,加黄柏一味,酒浸,晒干为细末,每服3g,一日2次,此方各潜行散。痛剧者加炙没药3~5g;肿甚加大腹皮、槟榔、泽泻、穿山龙;痰多加制南星、法半夏、炒白芥子、竹沥。
中成药:二妙丸。
2、瘀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化瘀,宣痹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生地12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威灵仙10g,秦艽10g,鸡血藤10g,防风10g,徐长卿12g,桑枝10g。方用四物汤养血活血,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威灵仙、桑枝、防风、徐长卿等宣通经络,合奏活血、宣痹之功。无热象者可加桑枝;痛甚加姜黄、海桐皮;挟痰加制南星、白芥子;瘀滞日久,其痛日轻夜重,局部黯黑者,可配服活络效灵丹(当归、丹参、乳香、没药)以增强活血化瘀的作用。
中成药:瘀血痹冲剂。
3、痰热挟风证
治法:清热燥湿,化痰祛风。
方药:上中下痛风方。
黄柏10g,苍术10g,防风10g,威灵仙10g,白芷10g,桃仁10g,川芎10g,桂枝10g,羌活10g,龙胆草6g,炮南星10g,红花6g。方用黄柏、龙胆草清热,苍术、南星燥湿,羌活、防风、白芷祛风,桃仁、川芎、红花活血,桂枝一味有温经通络之长,丹溪谓能“横行手臂,领苍术、南星等药至痛处。”痰多加半夏、白术、茯苓、陈皮。
中成药:风湿稀桐丸。
4、气血两虚证
治法:行气养血为主。
方药:对愈汤加减。
黄芪30g,党参15g,熟地黄12g,当归10g,山药15g,白术10g,川芎10g,白芍12g。方用参、芪补气,熟地、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山药、白术健脾。脾气壮血活,经脉通畅,酸软疼痛自已。夹风湿者,可酌加羌活、防风、稀莶草、桑枝之类,但不可纯作风治,否则反燥其白,终不能愈;挟湿热者,加酒炒黄柏;挟痰浊者加制南星、姜汁;病久肾阴不足可加龟板、肉苁蓉、怀牛膝。
中成药:八珍丸、十全大补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