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状腱膜下脓肿源于伤后头皮血肿感染或颅骨骨髓炎,在小儿偶尔可因头皮输液或穿刺而引起。化脓菌多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及厌氧菌。由于炎症组织在细菌产生的毒素或酶的作用下继而发生坏死、溶解,形成脓腔,腔内的渗出物、坏死组织、脓细胞和细菌等共同组成脓液。脓液中的纤维蛋白形成网状支架使得病变限制于局部,另脓腔周围充血水肿和白细胞浸润,最终形成的肉芽组织增生为主的脓腔壁。
帽状腱膜下脓肿若处理不善,病人头皮可发生坏死,或向深部侵蚀引起颅骨骨髓炎,硬膜外积脓,甚至导致硬膜下积液和脑脓肿。
帽状腱膜下脓肿病人常表现头皮肿胀、疼痛,眼睑浮肿及引流区淋巴结肿大,严重时可伴发全身性中毒反应。帽状腱膜下脓肿源于伤后头皮血肿感染或颅骨骨髓炎,在小儿偶尔可因头皮输液或穿刺而引起。
帽状腱膜下脓肿的预防关键在于对头部其他病患的彻底治疗脑外伤后要及时处理伤口,彻底清创;有创治疗时,应消毒以防感染,这样可有效预防本病发生
帽状腱膜下脓肿的检查项目主要为:血常规、尿常规、血液及骨髓细菌培养、颅脑CT检查。细菌培养以确定感染的菌种以便选药治疗。
冒状腱膜下脓肿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食物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植物或动物蛋白,如牛奶、蛋类、鱼类、瘦肉、各种豆制品等。宜多食用各种新鲜蔬菜、瓜果。避免不宜与药物同时摄入的食物。
帽状腱膜下脓肿的治疗,除抗菌药物的投给外,均应及时切开引流。
方法:在低位作多个切口引流,清除脓液及坏死组织,并用含杆菌肽500μ/ml、1.0%新霉素及0.1%多粘菌素溶液冲洗脓腔,然后放置橡皮引流管,留作术后冲洗引流用。术毕,松松缝合引流切口。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1~2周,引流管于4~6天内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