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网友投稿

疾病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神经外科 >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简介

相关问答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突然破裂,使血液进入颅内或椎管内的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综合征。它并非是一种疾病,而是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其中70%~80%属于外科范畴。临床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类。此处描述的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占急性脑血管意外的15%左右。

 

【详情】

01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很多,最常见为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破裂,占57%,其次是高血压脑出血。但有些患者尸解时仍不能找到原因,可能为动脉瘤或很小的动静脉畸形(AVM)破裂后,血块形成而不留痕迹。此外,大多数尸解未检查静脉系统或脊髓蛛网膜下腔,这两者均有可能成为出血原因。

  动脉瘤为最常见的出血原因,文献统计表明动脉瘤出血占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52%。此外,尚有一部分查不清死因者,其所占的比例受诊断条件影响,过去曾高达46.3%。随着检查手段的进步,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检出率增加,不明原因的比例下降为9%~20%。血液病、颅内感染、药物中毒等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者也偶见。

  吸烟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相关因素,约半数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与吸烟有关,并呈量效依赖关系。经常吸烟者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系数是不吸烟者的11.1倍,男性吸烟者发病可能性更大。吸烟后的3h内是最易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时段。酗酒也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好发因素,也呈量效依赖关系,再出血和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并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拟交感类物使用者易患蛛网膜下腔出血。如毒品可卡因可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罹患高峰年龄提前至30岁左右。高血压病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并发症,并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具有相关性。高血压与吸烟对诱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协同性。文献报道,高血压患者同时吸烟,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性比不吸烟且无高血压的正常人高15倍。但其他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脂血症也可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增高。口服避孕药是否增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目前尚有争议。最新研究认为,35岁以下服用避孕药并不增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但可增加35岁后服用避孕药者发病的危险性,特别是同时患有高血压病的吸烟女性。激素水平可能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尚未绝经且不服用避孕药的女性罹患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性比相仿年龄已闭经的女性低。未绝经女性如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月经期是高危时期。绝经期使用激素替代疗法能降低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性。

 

02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突然破裂,使血液进入颅内或椎管内的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综合征,此病的并发症具体如下。

  一、神经系统并发症

  1、迟发性缺血性障碍:又称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由于脑血管造影或TCD提示脑血管痉挛者,不一定出现临床症状。只在伴有脑血管侧支循环不良情况下,rCBF

  2、脑积水:出血急性期脑积水发生率约为20%,常同时伴有脑室出血。出血后期脑积水则多与脑脊液吸收障碍有关。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各家报道差异较大,从6%~67%不等,主要与脑积水判断标准、评价时间不同有关。有再出血和脑室出血史的患者脑积水发生机会更多。

  二、全身系统并发症

  严重的全身并发症是23%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的原因,好发于危重病人和高级别的病人。因此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全身系统并发症的重要性与防治迟发性缺血性障碍和再出血一样重要,应引起重视。

  1、水、电解质紊乱:常见低血钠,见于35%病人,好发于出血后第2~10天。可加重意识障碍、癫痫、脑水肿。

  2、高血糖: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引起血糖增高,特别是见于隐性糖尿病的老年病人。

  3、高血压:多数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有代偿性血压升高(Cushing反应),以应答出血后的脑灌注压降低。

  三、全身其他脏器并发症

  1、心脏:心律失常见于91%病人。高龄、低血钾、心电图有Q-T间期延长者易发生心律失常。常见有室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游走心律、束支传导阻滞等,多为良性过程,但少数病人因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室扑等而危及生命。

  2、深静脉血栓形成:约见于2%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约半数病人可发生肺栓塞。

  3、胃肠道出血:约4%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有胃肠道出血。因前交通动脉瘤出血致死的病人中,83%有胃肠道出血和胃十二指肠溃疡。

  4、肺部:最常见的肺部并发症为肺炎和肺水肿。

03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哪些典型症状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卒中引起猝死的最常见原因,许多病人死于就医途中。入院前病死率在3%~26%,死亡原因有脑室内出血、肺水肿以及椎-基动脉系统动脉瘤破裂等,即使送至医院,部分病人在明确诊断并得到专科治疗以前死亡。1985年的文献报道,动脉瘤破裂后只有35%的病人在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和体征后48h内得到神经外科相应治疗。

  一、诱发因素

  约有1/3的动脉瘤破裂发生于剧烈运动中,如举重、情绪激动、咳嗽、屏便、房事等。如前所述,吸烟、饮酒也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因素。

  二、先兆

  单侧眼眶或球后痛伴动眼神经麻痹是常见的先兆,头痛频率、持续时间或强度改变往往也是动脉瘤破裂先兆,见于20%病人。有时伴恶心、呕吐和头晕症状,但脑膜刺激症和畏光症少见,通常由少量蛛网膜下腔渗血引起,也可因血液破入动脉瘤夹层。瘤壁急性扩张或缺血,发生于真正蛛网膜下腔出血前2h~8周内。

  三、典型表现

  多骤发或急起,主要有下列症状和体征:

  1、头痛:见于80%~95%病人,突发呈劈裂般剧痛,遍及全头或前额、枕部、再延及颈、肩腰背和下肢等。Willis环前部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头痛可局限在同侧额部和眼眶。屈颈、活动头部和Valsalva试验以及声响和光线等均可加重疼痛,安静卧床可减轻疼痛。头痛发作前常有诱因,剧烈运动、屏气动作或性生活约占发病人数的20%。

  2、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约3/4的病人在发病后出现头痛、恶心和呕吐。

  3、意识障碍:见于半数以上病人,可有短暂意识模糊至昏迷。17%的病人在就诊时已处于昏迷状态,少数患者可无意识改变,但有畏光、淡漠、怕响声和振动等表现。

  4、精神症状:表现为谵妄、木僵、定向障碍、虚构和痴呆等。

  5、癫痫:见于20%的病人。

  

04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应该如何预防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应针对危险因素进行预防,注意戒烟,限制饮酒控制血压,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脂血症都有助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防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和血管畸形一旦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应及时在当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治疗或转送医院抢救治疗

05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腰穿脑脊液检查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用方法,特别是头部CT检查阴性者,但应掌握腰穿时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数小时腰穿所得脑脊液仍可能清亮,所以应在蛛网膜下腔出血2h后行腰穿检查,操作损伤引起的出血有别于蛛网膜下腔出血。除脑脊液检查外还可做如下检查。

  1、头颅CT平扫:是目前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其作用在于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否存在及程度,提供出血部位的线索。增强CT检查,有时能判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如显示增强的AVM或动脉瘤的占位效应。CT能了解伴发的脑内/脑室内出血或阻塞性脑积水。CT检查的敏感度取决于出血后的时间和临床分级,发病1h,90%以上病例能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积血,5天后85%的患者仍能从CT片上检出蛛网膜下腔积血,1周后为50%,2周后30%。CT片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量和部位与血管痉挛的发生有很好相关性,临床分级越差,CT上出血程度越严重,预后越差。

  2、脑血管造影:是本病的标准诊断方法,一般应行四血管造影,以免遗漏多发动脉瘤或伴发的动、静脉畸形。

  3、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造影(CTA):通过螺旋CT薄层扫描,捕捉经造影剂显影的动脉期血管图像,进行计算机重建,可获得良好的颅内血管三维结构。目前已能分辨2~3mm的动脉瘤,敏感性在77%~97%,特异性在87%~100%,血管的三维结构可按任意平面进行旋转,便于寻找病变原因和决定手术入路。

  4、头颅MRI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过去认为头颅MRI很难区别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实质信号,但目前研究提示MRI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出率与CT检查相似。对后颅窝,脑室系统少量出血以及动脉瘤内血栓形成,判断多发动脉瘤中破裂瘤体等,MRI优于CT。但价贵以及操作费时是其缺点。

  5、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以无创测得脑底大血管的血流速度,对临床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有诊断价值,目前已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的常规监测手段。

06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饮食宜忌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除了常规的治疗,饮食应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该疾病对饮食并没有太大的禁忌,合理饮食即可。

07西医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规方法

  病因治疗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根本治疗。动脉瘤的直接夹闭不仅能防止再出血,也为以后的血管痉挛治疗创造条件。除病因治疗外,还可采取内科治疗方法,具体如下。

  1、一般处理:包括绝对卧床14天,头抬高30°,保持呼吸道通畅,限制额外刺激。避免各种形式的用力,用轻缓泻剂保持大便通畅。低渣饮食有助于减少大便的次数和大便量。

  2、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血生化和血常规、心电图、颅内压及每天的出入水量等。

  3、补液:维持脑正常灌注压,对血管痉挛危险性相对较低者,可维持正常血容量;对血管痉挛高危病人,应采用扩容治疗,并使血压不低于180mmHg。

  4、镇痛:适当给予镇痛剂。大多数患者的头痛可用可卡因控制。焦虑和不安可给适量的巴比妥酸盐、水合氯醛或副醛(三聚乙醛),保持患者安静。

  5、止血:目前对止血剂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的作用仍有争论。一般认为,抗纤溶药物能减少50%以上再出血。但抗纤溶可促使脑血栓形成,延缓蛛网膜下腔中血块的吸收,易诱发缺血性神经系统并发症和脑积水等,抵消其治疗作用。因此,对早期手术夹闭动脉瘤者,术后可不必应用止血剂。对延期手术或不能手术者,应用止血剂,以防止再出血。但在有妊娠、深静脉血栓形成、肺动脉栓塞等时为禁忌证。

  6、控制颅内压:颅内压低于正常时,易诱发再出血。当颅内压接近舒张压时,出血可停止。因此,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如颅内压不超过12mmHg,此时病人多属神经外科联盟分级Ⅰ~Ⅱ级,一般无须降低颅内压。当颅内压升高或Ⅲ级以上者,则应适当地降低颅内压。

  7、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防治:目前症状性血管痉挛治疗效果不佳,应重在预防。

  8、其他并发症的治疗:心电图异常者应给予α或β肾上腺素能阻滞药如普萘洛尔(心得安)。水电解质紊乱、高血糖、脑积水等并发症治疗与其他疾病中的治疗相同。

 

相关文章

微信扫一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