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骨骼疾病,可导致骨脆性增加和骨折风险升高。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绝经后女性,但部分年轻人也可能因特殊原因患病。
1.骨量减少
骨质疏松患者骨矿物质含量降低,骨小梁变细、数量减少,骨骼整体密度下降。这种变化使骨骼承受外力的能力减弱,轻微外伤即可引发骨折。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骨密度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2.骨微结构破坏
正常骨组织中的网状结构发生断裂、穿孔,骨小梁连接性降低。这种微观改变使骨骼内部形成大量孔隙,呈现"海绵状"改变,显著降低骨骼的抗压强度和抗扭转能力。
3.骨折风险升高
脊椎压缩性骨折、髋部骨折和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类型。患者可能在日常活动如弯腰、咳嗽时发生骨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髋部骨折后一年内死亡率可达20%,需引起高度重视。
日常应注意保证钙和维生素D摄入,进行适度的负重运动,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确诊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化治疗,包括药物干预和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