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气的中药一般具有利水渗湿、健脾祛湿、燥湿化痰、清热祛湿、化湿和中等功效和作用。常见药物包括茯苓、薏苡仁、白术、泽泻、苍术等,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1、利水渗湿
茯苓性味甘淡平,归心、肺、脾经,其有效成分能促进体内水液代谢,通过增加尿液排出带走体内多余湿气。临床常配伍白术、桂枝等药物治疗水肿、小便不利,尤其适合脾胃虚弱伴有湿气停滞者。
2、健脾祛湿
薏苡仁归脾、胃经,含有薏苡仁酯等成分,可通过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促进水湿代谢。该药既可煮粥食用改善脾虚湿盛引起的泄泻,又可与杏仁、白蔻仁配伍治疗湿热痹痛,生用时清热利湿效果更显著。
3、燥湿化痰
苍术辛香燥烈,归脾、胃经,所含挥发油能增强胃肠蠕动,消除中焦湿浊。对于湿阻中焦引起的脘腹胀满、舌苔厚腻,常与厚朴、陈皮同用;配伍黄柏可治疗湿热下注导致的足膝肿痛。
4、清热祛湿
泽泻性寒味甘,归肾、膀胱经,其活性成分能促进钠离子排泄,具有明显利尿作用。常与茯苓、猪苓组成五苓散治疗湿热蕴结引起的小便短赤,对于湿热黄疸可与茵陈、栀子配伍使用。
5、化湿和中
白术归脾、胃经,所含白术内酯能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脾虚湿困。多与党参、茯苓配伍治疗脾虚湿盛,与枳实同用可消痞除满,炒焦后增强燥湿止泻功效,适用于大便溏泄伴未消化食物残渣者。
使用祛湿中药需辨证施治,湿气重者应避免长期处于潮湿环境,饮食上减少肥甘厚味摄入。孕妇及阴虚体质者慎用燥烈之品,服用期间出现口干、便秘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停用并咨询中医师。中药配伍讲究君臣佐使,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开具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