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的病原体包括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等。该病的发生与病毒传播、密切接触等因素有关,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肠道病毒感染
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是肠道病毒,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71型较为常见。病毒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可在咽部或肠道黏膜复制,随后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病毒血症,进而侵犯皮肤、黏膜等部位,导致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或溃疡。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发热、食欲减退等症状。
2、接触传播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玩具、餐具、毛巾等物品,或直接接触患者疱疹液、呼吸道分泌物,可能导致病毒传播。病毒在污染物品表面可存活数小时至数日,健康儿童接触后未及时清洁双手,可能通过触摸口鼻等途径感染。
3、飞沫传播
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病毒颗粒,易感者近距离吸入后可被感染。在幼儿园、游乐场等人员密集场所,若未做好通风和消毒措施,可能增加传播风险。此外,成人携带病毒后也可能成为隐性传染源。
手足口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若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肢体抖动等症状,提示病情加重,需立即就诊。患儿应居家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对日常用品进行煮沸或紫外线消毒。家长接触患儿后需及时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必要时可接种EV71型灭活疫苗进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