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平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血管外科

血栓是如何形成的

血栓的形成通常与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缓慢或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时,可能引发血液成分异常凝结,进而形成血栓。

1、血管内皮损伤

当血管壁因外伤、炎症或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受损时,内皮下胶原暴露,会激活血小板和凝血系统。血小板聚集在损伤部位形成初步的血栓核心,同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网,进一步捕获血细胞,最终形成稳固的血栓。常见于心脏支架术后或静脉曲张患者。

2、血流缓慢

久坐、长期卧床或心力衰竭等情况会导致血流速度减慢,使得凝血因子在局部堆积。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时,血液淤滞更明显,例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常发生于术后制动人群。血流缓慢还减少内皮细胞释放抗凝物质,促进血栓扩展。

3、血液高凝状态

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恶性肿瘤或妊娠等因素可使血液易于凝固。某些药物如雌激素会增强凝血因子活性,创伤或大面积烧伤时组织因子大量释放入血,直接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这种状态使血液即使在没有明显血管损伤时也容易形成血栓。

若出现肢体肿胀、胸痛或不明原因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到血管外科或心血管专科就诊。完善超声、D-二聚体或血管造影等检查,早期发现血栓可显著降低肺栓塞等并发症风险。日常需避免久坐,术后患者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预防。

相关推荐

推荐文章

常见药品

药企列表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