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流产可能引发不全流产、出血、感染、消化系统反应以及远期并发症等危害,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该方法通过药物终止妊娠,虽然避免了手术操作,但仍存在一定风险。
1、不全流产
药物流产后胚胎或蜕膜组织未完全排出时,可能引起持续性出血或腹痛。此时需通过超声检查明确宫腔残留情况,必要时需进行清宫术处理,避免继发感染或大出血。
2、出血
部分人群用药后子宫收缩不良,可能导致出血量超过平时月经量,甚至出现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若出血持续2周以上或每日出血浸透超过8片卫生巾,需及时就医干预。
3、感染
流产后宫颈口开放期间,细菌易上行感染引发子宫内膜炎或盆腔炎,表现为发热、下腹压痛、脓性分泌物等症状。需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片、甲硝唑片等抗生素治疗。
4、消化系统反应
服用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期间,常见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副作用,通常1-2天自行缓解。严重呕吐影响药物吸收时,需及时告知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5、远期并发症
反复药物流产可能损伤子宫内膜,导致月经紊乱、宫腔粘连甚至继发性不孕。研究显示3次以上药物流产者不孕风险较普通人群增加2-3倍。
进行药物流产前需完善超声检查排除宫外孕,确认孕周在49天内且无青光眼、哮喘等禁忌证。流产后应遵医嘱复查,1个月内禁止盆浴和性生活,出现发热或异常出血需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