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后滴血可能是痔疮、肛裂、直肠脱垂等原因引起。生理情况下可能与排便用力过度有关,但更多需考虑病理性因素,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痔疮
痔疮是肛门静脉丛曲张形成的团块,排便时粪便摩擦痔核表面黏膜,可能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典型表现为无痛性鲜红色滴血或喷血,血液附着于粪便表面。可遵医嘱使用复方角菜酸酯乳膏、痔疮栓或化痔胶囊等药物缓解症状。
2、肛裂
因大便干燥导致肛管皮肤全层裂开,排便时剧烈疼痛伴随少量鲜红色出血。裂口位置多在肛管后正中线,需使用红霉素软膏预防感染,配合硝酸甘油软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愈合。
3、直肠脱垂
直肠黏膜层或全层脱出肛门外,黏膜摩擦破损后可能出现渗血,多伴有肛门坠胀感和排便不尽感。轻度脱垂可通过提肛运动改善,严重者需行Altemeier手术等修补治疗。
日常需保持膳食纤维摄入,每日饮水量不低于1500ml,避免久坐或用力排便。若出血持续超过3天或伴有贫血、体重下降等症状,建议立即至肛肠科就诊,完善肛门指诊、肠镜等检查。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禁止自行使用止血药物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