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副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消化科

什么是胆汁淤积

胆汁淤积是指胆汁生成或排泄过程受阻,导致胆汁成分在肝脏或血液中异常积聚的病理状态。这种情况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并伴随特定的临床表现。

胆汁淤积的发生主要与肝脏或胆管系统的功能障碍有关。当肝细胞分泌胆汁能力下降,或胆管因结构异常发生堵塞时,胆汁中的胆红素、胆汁酸等物质无法正常排入肠道,转而反流入血。这种病理改变可能引发皮肤和巩膜黄染、尿液呈浓茶色、粪便颜色变浅等典型症状,同时伴有顽固性皮肤瘙痒,这是由于胆汁酸沉积刺激神经末梢所致。

该病症的常见诱因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肝脏实质损伤,以及胆管结石、肿瘤压迫等胆道梗阻情况。妊娠期妇女可能因激素变化出现特发性胆汁淤积,长期服用某些抗生素、抗精神病药物也可能诱发药物性胆汁淤积。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则是通过免疫系统攻击胆管上皮细胞导致慢性进展性病变。

临床处理需要针对具体病因制定方案。对于药物性因素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胆道梗阻病例可能需内镜取石或外科手术解除梗阻。药物治疗常用熊去氧胆酸改善胆汁分泌,腺苷蛋氨酸促进胆汁排泄,严重瘙痒可短期使用苯巴比妥调节胆汁酸代谢。所有治疗均需在明确诊断后实施,患者不可自行用药。

出现疑似胆汁淤积症状应及时进行肝功能检测、影像学检查等医学评估。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酗酒、谨慎使用肝毒性药物,保持规律作息。确诊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关推荐

推荐文章

常见药品

药企列表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