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出现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黏液便、贫血等症状。具体表现与息肉大小、数量及位置有关,需结合肠镜等检查明确诊断。
1、便血
结肠息肉表面血管丰富且质地较脆,受粪便摩擦或发生糜烂时易出血,血液常附着于粪便表面,颜色呈暗红或鲜红色。长期少量出血易被忽视,需通过粪便隐血试验筛查。
2、腹痛
息肉体积较大或数量较多时,可能刺激肠壁或引发肠套叠,导致腹部隐痛或阵发性绞痛,疼痛部位多位于下腹部或病变对应区域,排便后疼痛可能暂时缓解。
3、排便习惯改变
息肉占据肠腔空间可能影响肠道蠕动,导致排便次数增多或减少,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现象,尤其常见于绒毛状腺瘤等较大息肉。
4、黏液便
分泌性息肉或炎症刺激可能导致肠道黏液分泌增多,黏液常与粪便混合排出,若伴随感染可能出现脓血便,需与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鉴别。
5、贫血
长期慢性失血会导致铁元素流失,引发缺铁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血液检查可见血红蛋白和血清铁蛋白水平下降。
结肠息肉存在癌变风险,若出现反复便血、持续腹痛或体重下降等症状,建议及时进行肠镜检查。确诊后可根据息肉性质选择内镜下切除或手术治疗,术后需遵医嘱定期复查肠镜监测复发情况。日常应注意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避免便秘减少肠道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