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是否需要切除通常需结合大小、形态及病理类型综合判断,不能仅依据单一标准。一般情况下,直径超过1厘米的息肉建议切除,但存在表面糜烂、异常增生等情况时,较小息肉也可能需要处理。
肠息肉的处理指征主要与其潜在恶变风险相关。直径大于1厘米的息肉癌变概率显著增加,特别是腺瘤性息肉随着体积增大,细胞异型性可能加重。带蒂息肉若表面出现分叶、凹陷等结构异常,提示可能存在黏膜下层浸润风险。增生性息肉通常恶变率较低,但若生长在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且体积较大时仍需警惕。
对于直径小于0.5厘米的微小息肉,若无特殊形态改变,可在肠镜检查时直接钳除。多发性息肉患者即使单个体积较小,也建议进行预防性切除。具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背景者,无论息肉大小均需积极处理。术后需根据病理结果制定随访计划,通常建议间隔1-3年复查肠镜。
发现肠息肉应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由专科医生评估具体处理方案。内镜治疗前需完善凝血功能检查,术后应注意观察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日常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控制体重,有助于降低肠道病变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