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萍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

什么是脑萎缩?

什么是脑萎缩?

脑萎缩是一种脑组织体积缩小、神经细胞数量减少的病理现象,常伴随脑功能减退。它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退行性疾病、脑血管病变、外伤或长期酗酒等,最终导致认知、运动等功能障碍。

1、病因

脑萎缩常见于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这类疾病会引起神经元逐渐死亡。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或长期高血压导致脑供血不足,也会引发脑组织萎缩。此外,颅脑外伤、脑炎、长期酒精中毒等也可能破坏脑细胞结构,加速萎缩进程。

2、症状

典型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判断力下降等认知功能障碍,严重时可能出现失语或无法辨认亲人。部分患者会出现步态不稳、肢体震颤等运动异常。情绪方面可能伴随抑郁、焦虑或性格改变,晚期可能出现大小便失禁等生活能力丧失。

3、治疗

需针对原发病进行干预,例如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多奈哌齐、卡巴拉汀等胆碱酯酶抑制剂。脑血管疾病患者需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配合尼莫地平改善脑循环。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奥拉西坦可辅助治疗。康复训练包括认知训练、物理治疗及心理疏导,有助于延缓功能退化。

脑萎缩患者需定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家属应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避免患者跌倒受伤,同时关注情绪变化,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支持。早期发现和系统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关推荐

推荐文章

常见药品

药企列表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