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副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消化科

什么叫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感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或性接触传播,可导致急性或慢性肝脏损害。其临床表现多样,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是乙型肝炎病毒,该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具有较强传染性。病毒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肝细胞,在细胞内复制并释放入血,引发免疫反应。

主要传播方式包括母婴垂直传播、血液或体液接触传播。例如使用未消毒的医疗器械、输入感染者的血液制品、共用注射器等均可造成传播。

急性感染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约5%-10%成人感染者会转为慢性肝炎。慢性感染者可能经历肝区不适、蜘蛛痣等体征,部分患者会进展为肝纤维化。

诊断方法主要通过血清学检测,包括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慢性乙型肝炎e抗原和核心抗体检测。肝功能检查可发现转氨酶升高,肝脏超声检查或弹性成像有助于评估肝实质损伤程度。

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可抑制病毒复制。预防措施包括接种慢性乙型肝炎疫苗,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首剂疫苗可使母婴阻断成功率超过90%。避免高危性行为及规范医疗操作也是重要预防手段。

若存在可能的暴露风险或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及时进行血清学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病毒载量和肝脏影像学变化,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饮酒,保持规律作息,以减轻肝脏负担。

相关推荐

推荐文章

常见药品

药企列表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