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扭伤后判断是否存在韧带损伤,通常需要通过临床查体、影像学检查以及症状观察综合分析。常见的判断方法包括疼痛与活动度评估、磁共振成像检查以及特殊体格检查等。
1、疼痛与活动度评估
韧带损伤后,髋关节在特定方向活动时可能出现明显疼痛。例如,当髋关节外展或内旋时,若疼痛加剧且伴有关节稳定性下降,可能提示髂股韧带或坐股韧带损伤。查体时可发现关节活动范围受限,按压腹股沟区或大转子部位可能出现压痛。
2、磁共振成像检查
MRI是诊断韧带损伤的可靠手段,能清晰显示关节囊、髂腰韧带等深层结构。通过T2加权像可观察到韧带纤维连续性中断、周围水肿信号增强等特征性表现,对部分韧带完全断裂的诊断准确率可达90%以上。
3、特殊体格检查
FABER试验(屈曲-外展-外旋试验)可帮助判断髋关节前方韧带损伤。患者仰卧位,将患侧踝部置于对侧膝关节上方形成"4"字姿势,检查者下压膝关节时若诱发腹股沟区疼痛即为阳性。此试验对髂股韧带损伤的敏感性约为75%。
出现髋关节扭伤后,建议在伤后48小时内进行RICE原则处理(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若持续存在关节不稳、剧烈疼痛或活动障碍,应及时到骨科就诊,通过专业查体和影像学检查明确损伤程度,避免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