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一平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科

脾与肾在中医理论中有何联系

脾与肾在中医理论中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先天与后天相互滋养、水液代谢协同、阳气根本同源、生殖生长互助以及病理相互影响等方面。两者通过精气血津液的生成与输布,共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1、先天与后天相互滋养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脾的运化功能依赖肾阳温煦,而肾精需脾传输的水谷精微持续充养。例如《医宗必读》指出“肾精充盛,赖脾土健运”,说明两者相互依存。

2、水液代谢协同

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气化水液。脾将水液上输至肺,肾通过蒸腾作用调节全身水液平衡。若脾虚失运可致水湿停滞,久则累及肾阳,出现水肿;反之肾阳不足亦会影响脾运,形成痰饮。

3、阳气根本同源

脾阳与肾阳共同构成人体阳气基础。脾阳温煦中焦,促进消化;肾阳为命门之火,推动全身脏腑功能。临床常见脾肾阳虚证,表现为畏寒肢冷、五更泄泻,需附子理中汤类方剂同补脾肾。

4、生殖生长互助

肾藏生殖之精,脾化生气血充养精室。脾虚气血不足可致肾精亏虚,出现经少不孕;肾精亏虚则骨髓失养,影响脾生血功能,形成气血两虚证候。

5、病理相互影响

脾肾常出现虚损传变。如慢性泄泻初病在脾,久则及肾;慢性水肿病位在肾,多兼脾虚。治疗强调“补火生土”(温肾以健脾)或“培土制水”(健脾以利水),如四神丸治五更泻即属脾肾双补之法。

中医调理脾肾需根据具体证型辨证施治,可采用艾灸关元、足三里等穴位,配合八珍汤、金匮肾气丸等方剂。日常应注意避免过食生冷损伤脾阳,节制房事以固护肾精。具体用药需经专业中医师四诊合参后指导,不可自行配伍。

相关推荐

推荐文章

常见药品

药企列表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