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病多与高度近视和眼外伤有关。其发病机制如下:
1、高度近视引起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认为其原因可能有玻璃体后皮质或黄斑前膜对黄斑部的切线牵引力、后巩膜葡萄肿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脉络膜萎缩等。其中,由黄斑区视网膜前膜收缩而引起的切线牵引力可能是引起该病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引起手术后黄斑裂孔重新开放的主要原因。高度近视常伴有后巩膜葡萄肿,后极部渐进性伸展,黄斑区域视网膜、脉络膜极度变薄,脉络膜毛细血管减少或丧失,引起视网膜组织萎缩和囊样改变,囊样变性破裂继而形成黄斑裂孔。此外,玻璃体液化、玻璃体后脱离也可能对黄斑产生前后方向的牵引力。在玻璃体后脱离过程中,部分玻璃体后皮质与黄斑区周围的视网膜粘连,随着眼球的转动,飘动的玻璃体皮质对黄斑部产生前后方向及切线方向的牵引力。高度近视眼玻璃体腔扩大,玻璃体液化明显,眼球转动时玻璃体反向运动,对黄斑区产生牵引。
2、在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形成过程中,后巩膜葡萄肿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及巩膜萎缩所起的作用比黄斑的切线牵引力更为重要。在有后巩膜葡萄肿的高度近视患者中,后巩膜向后增大,视网膜相对延伸不足,从而产生使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的矢力。后巩膜葡萄肿内脉络膜视网膜的萎缩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缺失造成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黏附力减弱,从而造成广泛的视网膜脱离。
黄斑裂孔所致的视网膜脱离,早期局限于后极部,随着病程的延长,脱离向下方和颞侧发展,以至全脱离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的并发症主要有眼缺血综合征、感染、脉络膜脱离、视网膜出血等。
黄斑裂孔所致的视网膜脱离,早期局限于后极部,随着病程的延长,脱离向下方和颞侧发展,以至全脱离。脱离的范围与病程长短、裂孔大小、玻璃体液化的程度及是否存在玻璃体视网膜牵拉等多种因素有关。患者主要有不用程度的视力下降表现。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多是由高度近视和眼外伤导致的,因此近视患者要平时一定要注意用眼卫生,避免度数升高,导致该病发生其次,还要主要避免眼外伤,眼外伤后要及时去医院确诊和治疗
临床上的眼底检查,根据视网膜脱离的范围,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分为3种类型:Ⅰ型:视网膜脱离局限于黄斑周边区;Ⅱ型:视网膜脱离扩展到赤道部但未达视网膜锯齿缘;Ⅲ型:视网膜脱离至少有1个象限已达锯齿缘。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主。患者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严重影响患者视功能,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研究表明,裂孔形成后,实施手术治疗的早晚对术后视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
目前,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方式的选择仍存有争议,但是选择内路手术多于外路手术。一般来说,近视屈光度数-15D的患者,以及存在明显后极部巩膜葡萄肿和(或)大面积后极部视网膜色素上皮或脉络膜萎缩的患者,选择玻璃体切除。术中激光光凝黄斑裂孔边缘,联合硅油填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