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病原因
与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相同,与小梁的异常发育以及虹膜角膜角的分裂发育、分化异常有关。
2、发病机制
关于原发性青少年型青光眼发病机制的有关理论可以参考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人们普遍接受虹膜角膜角发育异常导致房水外流受阻是该类型青光眼眼压升高的原因。
青光眼性视盘病变、近视眼等。有明显视功能损害时如视野缺损才注意到,当发展至一定程度时可出现虹视、眼胀、头痛甚至恶心症状,急性闭角青光眼,常合并恶心、呕吐、发热、寒战及便秘等,少数病人可有腹泻发生。慢性闭角青光眼,常伴有视蒙、虹视。本病最严重得并发症是失明。
此类青光眼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有相似的临床表现,起病隐匿,早期一般无自觉症状,不易发现,大多数患者直到有明显视功能损害时如视野缺损才注意到,当发展至一定程度时可出现虹视,眼胀,头痛甚至恶心症状,也有不少患者因其他眼病就诊而被发现为青光眼者,如有的以近视眼,有的甚至以废用性斜视为首次就诊症状,由于3岁后眼球壁的弹性比婴幼儿差,所以眼压增高后眼球及角膜外观仍正常,但部分病例可因巩膜持续伸展而表现为近视的增加,以至于有的病例一直认为是近视加深,不断地更换眼镜,待到视力不能被矫正时才就诊,已经是中心视野受到损害,这类青光眼可促进近视的发生与发展,而近视眼对青光眼的损害也易感,两者可互相影响,一旦发生青光眼,由于同时存在近视眼,可干扰临床检查,青少年型青光眼的视盘病理凹陷表现浅而宽,不如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盘凹陷那样典型和容易识别,房角一般呈宽角,虹膜附着位置较前,可见较多的虹膜突(梳状韧带)或中胚叶组织残留,其病程进展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相同。
具有青光眼危险因素的人,在不良精神因素等诱因刺激下随时激发青光眼形成,所以平素必须排除一切可以诱发眼压增高的有害因素,预防青光眼发生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度波动,青光眼最主要的诱发因素就是长期不良精神刺激,脾气暴躁、抑郁、忧虑、惊恐
2、生活、饮食起居规律,劳逸结合,适量体育锻炼,不要参加剧烈运动,保持睡眠质量,饮食清淡营养丰富,禁烟酒、浓茶、咖啡、适当控制进水量,每天不能超过1000—1200ml,一次性饮水不得超过400ml
3、注意用眼卫生,保护用眼,不要在强光下阅读,暗室停留时间不能过长,光线必须充足柔和,不要过度用眼
必要时开展遗传学方面的检查。
眼压测量;虹膜角膜角镜检查:一般呈宽角,虹膜附着位置高,也可有较多的虹膜突及色素沉着;眼底检查;视野检查,可以从不同测面了解疾病的进展程度。
应增加富含粗纤维食物的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a、b、c、e的食品,如新鲜蔬菜、水果,适量猪肝、鱼、肉、粗粮、植物油等;多吃枸杞子、花生、核桃、豆浆等补益肝肾的食品。如果患者的血糖正常,可服用蜂蜜、西瓜、丝瓜等,因为这些食品具有利尿的作用,可加快眼内房水的吸收、减少房水的生成,有利于降低眼压。
一、治疗
治疗方面,开角型的青少年型青光眼可按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原则治疗,但药物治疗反应较差,手术效果也不理想。早期患者可先行药物治疗或试行小梁切开术或激光小梁成形术。多数患者因病情属中晚期而需作小梁切除术或其他滤过性手术。闭角型者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合并症多。有人对比了小梁切开术和房角切开术的效果,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1、作为首选手术,外路小梁切开术在统计学上优于房角切开术。外路小梁切开术23只眼中19只眼(83%)获得成功,而房角切开术的24只眼中只有8只眼(33.3%)成功(P=0.003)。
2、需要多次手术控制眼压者,房角切开术的12只眼行手术31次,平均每眼2.58次。而外路小梁切开术的8只眼只需13次,平均1.63次。
3、远期效果(手术后1年随访),行房角切开术的23只眼中有20只眼失败,占86.95%。外路小梁切开术的8只眼中有6只眼失败,占75%。
国内材料报道了少数病例2年的随访结果,小梁切开术的成功率50%左右。滤过性手术的3年随访手术成功率为69.5%~76.5%。在术后长期追踪观察(3~16年)的患者中有几种严重的晚期合并症发生:①视网膜脉络膜脱离;②长期低眼压;③巨大滤过泡形成;④滤过泡破裂或感染。
二、预后
青少年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及处理都比较困难,手术预后不理想,应加强随访并探讨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