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1、感染
为本病的主要原因。起病前常有感冒发热以及疖肿、结核、阑尾炎、盆腔炎、脑膜炎等周身感染史,有人认为系病毒感染所致。
2、外伤
也是比较常见的原因,如脊柱骨折和脱位以及脊柱脊髓手术后,有报道54例脊柱战伤的椎根切除中,发现23例有蛛网膜粘连。
3、脊柱和脊髓本身的病变
硬脊膜外脓肿、硬脊膜下脓肿、脊髓内脓肿、椎管内肿瘤、脊髓血管畸形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椎间盘突出、脊柱结核、骨髓炎等脊柱病变均可并发蛛网膜炎或治疗后遗有蛛网膜炎。
4、化学药物的刺激
如椎管内抗生素和各种造影剂、麻醉剂及其他化学药物等。
5、原因不明
尽管病因较多,但相当一部分病例仍找不到病因,其比例可高达44%~66%。
二、发病机制
蛛网膜本身少有血管供应,缺乏炎症反应能力,在病原刺激下,血管丰富的硬脊膜与软脊膜可发生活跃的炎症反应。病变范围常可累及几个脊髓节段,在慢性期蛛网膜的纤维增厚、颜色灰白、失去透明度而呈混浊,有时出现大小不等的白色斑点,这些病变常与硬脊膜、软膜、脊髓或神经根相粘连。早期脊髓表面血管充血扩张,晚期血管壁增厚,使血管腔缩小。脊髓发生继发性变化和软化或空洞形成,空洞边缘为结缔组织,周围有胶质细胞增生、蛛网膜粘连及形成囊肿可直接压迫脊髓,致使脊髓局部缺血萎缩变性,严重时可产生脊髓软化坏死。炎性粘连可分为局限性及弥漫性,由于蛛网膜粘连,形成一个或多发性囊腔,增厚的蛛网膜构成囊腔,囊内液体逐渐增多,构成对脊髓的压迫。因此,蛛网膜粘连和囊肿形成所产生的脊髓缺血和受压是本病的病理基础。
1、并发症包括继发感染,继发感染以肺炎最为常见,尤多见于老年和婴幼儿。其他有褥疮、角膜溃疡、尿道感染。
2、在败血症散播散至其他脏器而造成的化脓性病变,化脓性迁徙性病变有全眼炎、中耳炎、化脓性关节炎(常为单关节炎)、肺炎、脓胸、心内膜炎、心肌炎、睾丸炎、附睾炎。
3、脊髓蛛网膜炎对脑及其周围组织造成的损害,脑及周围组织因炎症或粘连而引起的损害中有动眼肌麻痹、视神经炎、听神经及面神经损害、肢体运动障碍、失语、大脑功能不全、癫痫、脑脓肿等。在慢性病人,尤其是婴幼儿,因脑室间孔或蛛网膜下腔粘连以及脑膜间的桥静脉发生栓塞性静脉炎,可分别发生脑积水或硬膜下积液。
4、变态反应性疾病,在病程后期可出现血管炎、关节炎及心包炎等。后遗症可由任何并发症引起,其中常见者为耳聋(小儿发展为聋哑)、失明、动眼神经麻痹、瘫痪、智力或性情改变、精神异常和脑积水。
1、病史及病程
多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病程可由数月至数年,症状时轻时重,也常有缓解期,可有感冒,发烧或外伤史,有些无明显原因即出现脊髓的刺激或麻痹症状,时常在发烧,受伤,劳累后症状加重,而在休息,理疗或应用抗炎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
2、神经根激惹症状
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系病变发生于脊髓背侧的缘故,表现为自发性疼痛,往往范围较广而又局限在1~2个神经根,有的沿神经根分布区放射或有束带样感觉,当咳嗽,喷嚏或运动时可使症状加重,腰骶段及马尾病变可引起腰痛并向下肢放射,表现为坐骨神经痛,夜间症状加重,并常为双侧性。
3、感觉障碍
为第2位的常见症状,但脊髓传导束损害症状多在脊髓后根激惹症状后数月或数年才出现,感觉障碍平面多不明显,分布也不规则,与运动障碍也常不一致,有时还可出现痛,温觉消失而触觉正常的感觉分离现象。
4、运动障碍
表现为进行性肌力减退,颈胸段病变表现为下肢痉挛性瘫痪,腱反射亢进,出现阵挛及病理反射,腰骶部病变常出现双下肢弛缓性瘫痪并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
1、早期发现病人,早确诊,早报告,就地隔离、治疗
2、脊髓蛛网膜炎病菌对日光、干燥、寒冷、湿热及消毒剂耐受力很差,所以要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的清洁,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
3、注意保暖,预防感冒感冒时病人抵抗力会降低,容易受到流脑病菌的袭击而发病因此,要随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在剧烈运动或从事劳动后,应及时把汗水擦干,穿好衣服夜间睡觉时要盖好被子,对儿童更应留意这个问题
4、在每顿进餐时,可吃上几瓣生大蒜,这样可以杀死口腔中的病菌饭后盐水漱口,也有利于预防本病的发生
1、脊髓碘油造影
碘油分散或呈斑点状,或呈不规则条状,类似“烛泪”分布于椎管内较长的区域内碘油流动缓慢,当反复进行观察时,碘剂柱的形成可不一致,一般缺乏明确的范围界限,碘油阻塞平面也不一定与临床症状相符合,可以出现局部骤然阻塞或充盈缺损,阻塞端的形态较不规则或呈锯齿状,部分病例阻塞呈所谓“杯口”状,需与椎管内肿瘤相鉴别,一般不伴有脊髓移位的征象,脊髓碘油造影诊断价值较高,但一般不作此项检查,因为可使病情加重。
2、CT与MRI检查
CT平扫诊断价值有限,脊髓造影后CT扫描(CTmyelography,CTM)可显示粘连的改变,早期在硬脊膜囊末端,显示脊髓蛛网膜下腔的不规则狭窄,神经根相互粘连失去正常表现,与周围硬脊膜囊粘连则表现为“空硬脊膜囊”征,硬脊膜囊内无神经根,仅有造影剂充盈,而囊壁与神经根粘连显示增厚,粘连严重,则粘连在一起的神经根成管状块影,局部与硬脊膜囊粘连可显示神经根与硬脊膜囊不规则,因粘连而形成的囊肿与脊髓蛛网膜下腔相通,延迟CTM可见造影剂进入囊肿内,MRI主要表现为矢状位与轴位上可见髓腔内粘连肥厚的软组织影,呈长T1与长T2信号,形态不规则,可时断时续;局部囊肿型呈更长的T1与长T2信号,有占位效应,可压迫脊髓与神经根,注射Gd-DTPA后一般不强化。
脊髓蛛网膜炎患者的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此外,患者还需注意忌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
一、治疗
1、内科治疗
首先要考虑使用非手术治疗法,对早期轻症病例,经过治疗症状可以消失或减轻,一般采用综合治疗。
有急性感染症状如发热引起症状加重时,可使用青霉素、链霉素或其他抗生素。虽然认为椎管内可以注射皮质激素治疗蛛网膜炎,但其本身也可引起蛛网膜炎,因此,在临床上多采用静脉滴注的方法。氢化可的松每天100~200mg或地塞米松10~20mg。2~4周后逐渐减量,必要时重复使用。40%乌洛托品5mg加5%葡萄糖20mg静脉注射,2次/d,10~20天为一疗程。维生素:如口服碘化钾,及使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烟酸等。
蛛网膜下腔注气:对早期病例分离粘连或预防术后粘连有一定效果,每次注气10~20ml,每周1~2次,4~6次为一疗程。针刺、按摩、加强功能锻炼。对行走不便的病人,应设计使用轮车或支具。
2、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仅限于局限性粘连及有囊肿形成的病例,在弥漫性粘连病例中,供应脊髓及神经根的血管和软脊膜纠缠在一起,试图分离这些粘连将会造成脊髓及血管进一步损害。病变晚期形成严重粘连,神经实质有了变性,也是手术很难解决的问题,即使勉强进行手术分离,又有重新粘连的可能。但有囊肿形成或不能排除椎管内有占位病变肿瘤时,应施行椎板切除及探查术。如有急性感染征象或脑脊髓细胞明显增多时,则不宜手术。
二、预后
对于蛛网膜下腔无明显梗阻且肢体仅为轻瘫者,一般预后尚好,大多数经药物等治疗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