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以大肠埃希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最多见,其他也有由变形杆菌、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引起的脑膜炎,至于脑膜炎双球菌、流感杆菌、李斯特菌则很少见。欧美国家则以GBSⅢ型和大肠埃希杆菌为最多见。
1、免疫功能不成熟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免疫功能尚不成熟,过早娩出未能从母体获得足够的IgG,出生后极易发生低免疫球蛋白血症而引起严重感染。新生儿严重感染时又会导致血清IgG及其亚类浓度下降,白细胞介素-2(IL-2)活性亦下降。
2、血脑屏障功能差新生儿血脑屏障通透性大,补体浓度低,中性多形核粒细胞吞噬及趋化功能差,血液循环相对旺盛,病原菌极易通过血脑屏障形成化脑。
3、发病的高危因素大多数新生儿脑膜炎病例是由血行播散引起,少数是由病原菌直接侵入脑膜引起,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
(1)有感染病灶:如脐炎、肺炎、肠炎、皮肤脓疱病、中耳炎等。
(2)围产因素:如早产儿、新生儿窒息、羊水早破或污染、母亲有产时感染或发热等。
(3)其他:也可有脑脊膜膨出、神经管缺损、先天性窦道、胎儿头皮采血标本穿透伤,或因胎内心电图监测致邻近播散所引起。
二、发病机制
免疫功能不成熟,易发生感染并播散到全身,加上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差,血液循环相对旺盛,病原菌极易通过血脑屏障形成化脑。
新近研究表明,细菌侵入脑脊液增殖、扩散和降解,释放毒素(革兰阴性杆菌)或磷壁酸质(革兰阳性杆菌),这些物质刺激炎性反应,激活星形胶质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室管膜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如TNF-α、IL-1β、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引起多形核粒细胞黏附至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释放氧化物质损伤内皮细胞,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大,最终发生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血流减慢等。
脓性渗出物布满脑膜和室管膜,所有死亡患儿几乎均有脑室炎;约50%患儿有脑积水。在国内,约20%患儿会合并硬脑膜下积液。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静脉炎和动脉炎,有时导致脑梗死、液化而形成囊肿。有的病例可见脑脓肿。
由于新生儿抵抗力差和脑膜炎症状不典型,使早期确诊和及时治疗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并发症及后遗症相对较多。并发症中以硬脑膜下积液、积脓较多见,后遗症中以脑积水、智力低下等较常见。
1、硬脑膜下积液:治疗过程中脑脊液检查好转,而体温持续不退,临床症状不消失;病情好转后又出现高热、抽搐、呕吐。前囟饱满或隆起;硬脑膜下穿刺有黄色液体〉1ml;颅骨透照及头颅CT、有助诊断。
2、脑室炎:其发生率可达65%~90%,甚至100%。年龄愈小、化脑的诊断和治疗愈延误者,则发病率愈高。临床表现可有患儿经常规治疗后,疗效和化验结果不见好转;病情危重、频繁惊厥、出现呼吸衰竭或脑疝,脑脊液培养出少见细菌(大肠埃希杆菌、流感杆菌、变形杆菌等),颅内压增高,已排除硬脑膜下积液及化脓性脑膜炎复发者,确诊必须行脑室穿刺术取脑脊液检查。
1、一般表现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尤其是早产儿,一般表现包括面色苍白,反应欠佳,少哭,少动,拒乳或吮乳减少,呕吐,发热或体温不升,黄疸,肝大,腹胀,休克等。
2、特殊表现
(1)神经系统症状:烦躁易激惹,惊跳,突然尖叫和嗜睡,神萎等,可见双眼凝视,斜视,眼球上翻,眼睑抽动,面肌小抽如吸吮状,也可阵发性青紫,呼吸暂停,一侧或局部肢体抽动。
(2)颅内压增高:前囟紧张,饱满或隆起,骨缝分离,由于新生儿颈肌发育很差,颈项强直较少见。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的检查可作出诊断。
预防化脑的发生,重在杜绝细菌入侵机体并向脑部蔓延,如防治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感染,及时治疗鼻窦炎、中耳炎和新生儿脐部感染等
1、做好产前保健每个孕妇均应做好产前保健,避免感冒等发热性疾病
2、防止围生期感染:
(1)生产过程中严格消毒:实行新法接生,严格消毒接生人员的双手及接生用具等
(2)注意皮肤、黏膜护理:产后应注意新生儿皮肤护理,防止脐部被水或尿液浸湿,浸湿后要及时消毒处理护理好新生儿的皮肤、黏膜,防止损伤和感染小儿啼哭不要让泪水流入外耳道,如流入应及时处理
(3)母乳喂养:进行合理喂养,以增强新生儿抵抗力
(4)减少感染机会:注意小儿与有感染的人员隔离,减少感染机会
3、积极防治新生儿败血症一旦发现有感染灶应迅速治疗,使用抗生素并处理局部感染部位,积极防治新生儿败血症,防止细菌侵入脑膜引起化脓性脑膜炎
1、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严重病例白细胞降低到4×109/L以下,血小板计数减少。
2、细菌培养:血培养和病灶分泌物的细菌培养,血培养阳性率可达45%~85%,尤其是早发型败血症和疾病早期未用过抗生素治疗者较高,尿培养和病灶分泌物的培养有时也可阳性。
3、脑脊液检查:若新生儿败血症经正规治疗48h以上无效者,或患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有中毒症状,经治疗后病情恢复不顺利,且无原因解释者,应及早作腰椎穿刺取脑脊液检查。
(1)脑脊液常规检查:外观混浊或毛玻璃样,也可血性,少数可清晰;白细胞计数〉20×106/L,多形核细胞所占百分值〉60%;压力〉2。94~7。84kPa:(30~80mmH20),潘氏实验常阳性。
(2)脑脊液生化检查:蛋白〉1。5g/L,若〉6g/L,则脑积水的发生率高;葡萄糖〈1。1~2。2mmol/L,或低于当时血糖的50%;氯化物〈100mmol/L;乳酸脱氢酶(LDH)〉1000U/L,其中LDH4,LDH5升高,LDHl,LDH2降低。
(3)脑脊液涂片及培养检查:大肠埃希杆菌和GBS涂片易找到细菌,阳性率分别可达61%~78%和85%,培养阳性有助于确诊。
(4)脑脊液免疫学检测:用已知抗体检测相应抗原,如乳胶凝集(LA)试验,对流免疫电泳(CIE),免疫荧光技术的应用等。
(5)聚合酶链反应(PCR):最近有报道表明,PCR可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提供较为精确的病原菌诊断依据。
4、颅骨透照,头颅B超和CT:颅骨透照,头颅B超和CT的检查可以帮助诊断脑室炎,硬脑膜下积液,脑脓肿,脑积水等。
5、放射性核素脑扫描:对多发性脑脓肿有价值。
6、磁共振成像(MRI):对多房性及多发性小脓肿价值较大。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的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此外,患者还需注意忌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
一、治疗
1、抗菌治疗尽量选用最大剂量易进入脑脊液的杀菌药,首剂剂量加倍,从静脉推入或快速滴入。对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的疗程至少3周,而革兰阳性菌的脑膜炎的疗程至少2周。
(1)病原菌尚未明确的脑膜炎:过去常用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300mg/(kg·d)加氨基糖苷类,由于后者的有效血浓度与中毒浓度比较接近,又不易进入脑脊液,且有耳和肾毒性,现在多采用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加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200mg/(kg·d)或头孢曲松(头孢三嗪)100mg/(kg·d)等,特别是后者具有广谱、高效、半衰期长、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效果好、使用方便等优点,已成为治疗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的常用药物,但其可与胆红素竞争白蛋白,有增加核黄疸的危险,在新生儿黄疸时少用。
(2)病原菌明确的脑膜炎:可参照药敏试验结合临床选用敏感的抗生素。GBS首选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或青霉素;葡萄球菌可选苯唑西林(新青霉素Ⅱ)或万古霉素;耐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的革兰阴性杆菌可选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头孢三嗪);铜绿假单胞菌首选头孢他啶,次选头孢哌酮(先锋必);厌氧菌可选甲硝唑和青霉素。
(3)脑室膜炎:实验表明病原菌是从脉络丛进入侧脑室,再扩散至蛛网膜下腔,由于脑脊液循环由上至下单向流动,鞘内注射药物不易到达脑室,故现多不再用鞘内给药,可放保留导管于侧脑室注入抗生素。较多的国内外报道显示,脑室内给药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每次可用庆大霉素或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1~5mg,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10~50mg。
2、降颅压颅内压明显增高时可用呋塞米每次1mg/kg静推,20%甘露醇每次0。5~1g/kg快速静脉滴注,两者可交替应用,但不主张多用,因多次使用易使脑脊液黏稠,增加炎症后的粘连。
3、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研究表明,当应用抗生素治疗化脑时,细菌大量溶解可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炎性介质,而加用地塞米松治疗可抑制上述炎性介质的产生,从而减轻炎症,减少细菌性脑膜炎的后遗症和病死率,因此应早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一般选用地塞米松,每次0。1~0。2mg/kg,首剂最好在开始抗生素治疗前15~20min应用,以后每6~8小时1次,维持2~4天。
4、硬脑膜下积液明确硬脑膜下积液时,应进行硬脑膜下穿刺放液,每次不超过15ml,穿刺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5、支持疗法
(1)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不能进食时静脉补液,早期严格控制输液量(一般可用70%的维持量),因病初常因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液体潴留而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且常伴有脑水肿。
(2)输新鲜血或血浆:每次10ml/kg,根据病情可少量多次应用。
(3)输入血丙种球蛋白:有资料表明静脉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在治疗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有一定疗效,推荐的剂量为500mg/(kg·d),共3~5天。可能的作用机制如下:
①提高血清和呼吸道IgG水平。
②激活补体系统。
③加强吞噬功能和Fc介导的黏附作用。
④对细菌感染引起的免疫缺陷状态有调节作用。
⑤通过调理及抗原物异性抗体,增强患儿对细菌的免疫反应。
静脉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的不良反应有皮肤潮红、恶心、呕吐、头痛、呼吸短促等过敏反应,通常发生在输液早期,而且与静注速度有关。
二、预后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病死率近年来无明显下降,一般资料显示可达12%~30%,低体重儿和早产儿可达50%~60%。幸存者可留有失听、失明、癫痫、脑积水、智力和(或)运动障碍等后遗症。早期诊断及时正确的治疗是成功的关键。如能及时诊断,尽早得到正确治疗,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同样可以彻底治愈,对减少后遗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