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雅氏病性痴呆是由慢病毒中朊病毒感染所致疾病,是由朊蛋白传递所致的疾病,为一种直径10~20nm,长100nm的被称为瘙痒病特异蛋白颗粒的感染所致中枢神经系统变性,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变性减少,星形细胞增生和海绵状改变等,本病传播途径尚不十分清楚,约有10%病人为家族传播,还有少数为医源性传播,如角膜移植或接受生物制品治疗而发病。
克-雅氏病性痴呆患者可有严重记忆力丧失,仅存片段的记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常并发大小便失禁,呈现缄默、肢体僵直,查体可见锥体束征阳性,有强握、摸索和吸吮等原始反射。最终昏迷,一般死于感染等并发症,尤以坠积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多发。
克-雅氏病性痴呆可分为经典型和新变异型两种类型:
一、经典型临床表现
中老年发病,年龄50~70(65)岁,呈亚急性起病,早期有些病人前驱症状类似感冒疲倦乏力,相继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涣散、烦躁、易激惹等精神行为异常;有些病人头疼头晕、肢体乏力、行走不稳、可有视觉症状:视力减退、复视、视物变形乃至视幻觉,病情迅速进展出现不自主动作、动作缓慢、肌强直、震颤、手足徐动和舞蹈症状,多数病人出现肌阵挛、抽动反复发作,且可被声光刺激诱发,少数病人可有失神、癫痫样抽搐发作,很快出现认知障碍、记忆力丧失、痴呆、定向障碍,出现精神症状甚至偏执妄想、虚构、不认人、少数兴奋躁动、痴呆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最终卧床缄默不语。
神经检查体征:可有复视、眼震、凝视麻痹;轮替试验和指鼻试验不能;步态蹒跚、共济失调,多数病人出现肌张力高、强直、震颤、锥体外束征和肢体无力的锥体束征等,最终临床呈木僵和醒状昏迷状态。
二、新变异型临床表现
多在青年期发病,起病亚急性或缓慢发病,早期出现精神症状:表情淡漠、情绪低沉、抑郁焦虑或焦虑不安、全身乏力萎靡,发病数周或数月出现进行性共济失调,认知障碍出现较晚,可有肌阵挛抽动,舞蹈样动作,晚期出现记忆力丧失,进行性痴呆。
神经检查体征:步态不稳、步态蹒跚、昂伯征、小脑性共济失调,少数病人可见面部或躯体感觉障碍,可见锥体束征和锥体外束征、痴呆、缄默不语,最终多在2年以后衰竭死亡。
起病亚急性,进展快,呈持续进展性痴呆,锥体和锥体外系征,伴有肌阵挛抽搐,病程短,多在1~2年内死亡,本病临床表现复杂,所以临床诊断比较困难,必须结合实验室检查和病理检查方能做出较确切的诊断,辅助检查显示,脑脊液化验多正常,总蛋白偶见增多,但免疫球蛋白不增多,气脑造影正常或脑室扩大,可存在大脑和小脑皮质萎缩的征象,脑电图往往有明显异常,开始可出现弥漫或局灶性慢波,以后可见尖波或慢峰形波,最后在皮质抑制活动背景上出现特征性三相同步复合尖波,对临床诊断有重要价值,头颅CT可见皮质萎缩和脑室扩大,病理改变的特点是海绵状改变,神经细胞变性或脱失和星形细胞增生等,有助于确诊。
实验证明克-雅氏病性痴呆病人脑组织接种传递发病率高,潜伏期长,但其传染途径未明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一、对医源性传染如角膜移植、骨髓移植、生物制剂、生长激素等严加监控,杜绝传染
二、虽然对于病人一般接触未见到传染致病的报道,但对有创伤检查如取血、腰穿取脑脊液、头皮穿刺、脑组织活检等,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杜绝传染
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除少数病例有蛋白轻度升高(一般50~60mg/dl)外,无异常改变。免疫球蛋白(Ig)和寡克隆区带均无异常表达。最近检测14-3-s蛋白阳性具有辅助诊断价值。具体检查如下:
一、脑电图
往往有明显异常,脑电图检查对经典型克-雅氏病具有重要辅助价值,其特殊性改变:早期仅见散在α波减少,相继出现α波减少消失,出现θ波和δ波,病情进展则α波消失,出现弥漫或局灶性慢波,以后可见尖波或慢峰形波,棘-慢波综合波,最后在皮质抑制活动背景上出现特征性三相同步复合尖波,最终脑电图背景电静息和周期性同步发放(PSD),而新变异型克-雅氏病则无此特殊征性脑电图改变,开始可出现对临床诊断有重要价值。
二、影像学检查
头颅CT、MRI早期无异常改变,病情进展期可见普遍性脑萎缩、脑池宽、脑回小和脑室扩大,多数(80%)无局灶性改变,近年发现少数病例MRI可见双侧底节,丘脑后部长T2信号,有时较不明显,如用质子像、Flair和弥散MRI可见明显增强信号,具有诊断意义。
三、气脑造影
正常或脑室扩大,可存在大脑和小脑皮质萎缩的征象。
克-雅氏病性痴呆患者宜食的食物:
定时、定量、定质,高蛋白、高不饱和脂肪酸、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热量、低盐和戒烟、戒酒。神经细胞活动和记忆需要足够的蛋白质、能量、卵磷脂、胆碱、维生素、钾、钠、磷及微量元素,所以应注意营养要素的补充。牛奶、鸡蛋、鱼、肉、动物肝脏等优质蛋白食品对大脑机能有强化作用,大量的蔬菜、水果及豆制品可补充维生素B、C、E,防止营养不足引起的智能障碍。
克-雅氏病性痴呆患者不宜食用的食物:
忌过多的食糖,忌营养摄入不足或维生素缺乏,忌饮酒吸烟、应戒烟戒酒。
目前克-雅氏病性痴呆尚无特异性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仍需给予良好的护理和有效的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对抽搐、肌阵挛和兴奋躁动仍应给予积极治疗为宜。据文献报道,金刚烷胺200mg/d;3次/d;口服,对本病有效,但也有无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