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网友投稿

疾病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消化内科 > 日本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病简介

相关问答

  日本血吸虫病是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为肝脏与结肠由虫卵引起的肉芽肿。急性期有发热、肝肿大与压痛伴腹泻或排脓血便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慢性期以肝脾肿大为主;晚期则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病变为主,发展为门静脉高压症、巨脾与腹水。

  日本血吸虫病是危害我国农民身体健康最严重的寄生虫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调查,全国约有1200万患者,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省、市、自治区的381个县。严重流行区大量人群死亡,田园荒芜,造成一片悲惨景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几十年大规模的系统防治,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至2003年底,12个流行的省、市、自治区中已有5个(上海、浙江、广东、福建和广西)达到传播阻断的标准。按目前的行政区划分,曾有血吸虫病流行的433个县(市、区)已有260个达到传播阻断的标准,63个达到传播控制的标准,尚有110个县(市、区)未控制流行。目前尚处于流行状态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的水位难以控制的江湖洲滩地区和四川、云南环境复杂的大山区。每当汛期,常有急性血吸虫病的小规模暴发流行。据1998年公布的抽样调查资料,我国还有血吸虫感染者约865084人,病牛约100251头。

【详情】

01日本血吸虫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日本血吸虫雌雄异体,常合抱在一起,寄生在门静脉系统,主要在人体肠系膜下静脉内。存活时间约4~5年,但长者可达10年或以上。雌虫在肠壁黏膜下层末梢静脉内产卵,1条雌虫每天可产卵1000个左右。从粪便中排出的虫卵入水后,在适宜温度(25~30℃)下孵出毛蚴。毛蚴在水面下作直线活动,侵入中间宿主钉螺,在螺体内发育,经过母胞蚴和子胞蚴两代发育繁殖,约7~8周后即有尾蚴不断逸出,每天数十条至百余条不等。尾蚴尾部分叉,随水流在水面浮游。当人、畜接触疫水时,尾蚴很快(短至10s)从皮肤或黏膜侵入,侵入体内的童虫随血流经肺而终达肝脏,发育至15~16天,开始雌雄合抱,约1个月左右在肝内发育为成虫,逆血流移行至肠系膜下静脉的末梢血管内产卵,完成其生活史。日本血吸虫生活史中,人是终宿主,钉螺是必需的惟一中间宿主。日本血吸虫在自然界有广泛的动物贮存宿主,家畜如牛、猪、羊、狗、猫等,以及各种野生动物如鼠,共40多种,均可成为它的终宿主。

  

02日本血吸虫病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日本血吸虫病引起的并发症主要在肝部和肠道,具体如下:

  1、肝纤维化并发症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并发食管下段或胃底静脉曲张者占2/3以上。曲张静脉破裂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者占16.5%~31.6%,是血吸虫病性纤维化的主要并发症,临床症状为大量呕血与黑粪,可引起血压下降与失血性休克,病死率约15%。约半数患者有反复多次大出血史。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可出现腹水或并发肝性脑病。肝性脑病在晚期血吸虫病较门脉性与坏死后肝硬化为少,国内报道占1.6%~5.4%,其病程也较长。此外,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型并发原发性腹膜炎与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者也不少见。

  2、肠道并发症 流行区患者的被切除阑尾标本中找到血吸虫卵者可高达31%,常是急性阑尾炎的一种诱因,而且阑尾较易穿破,可并发腹膜炎或局限性脓肿。

  血吸虫病引起的严重结肠病变所到的肠腔狭窄,可并发不完全性肠梗阻,以位于乙状结肠与直肠为多。此外,肠系膜与大网膜病变可粘连成团,形成腹内痞块。血吸虫病患者结肠肉芽肿可并发结肠癌。患者年龄较轻,大多为腺癌,恶性程度较低,转移较晚。

03日本血吸虫病有哪些典型症状

  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复杂且多样化,根据病期早晚,感染轻重,虫卵沉积部位以及人体免疫反应而不同,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慢性、与晚期吸虫病以及异位损害。

  一、急性血吸虫病

  急性血吸虫病发生于夏秋季,以7~9月为常见,男性青壮年与儿童居多,患者常有明确疫水接触史,如打湖草、捕鱼、摸蟹、游泳等,常为初次重度感染,约半数患者在尾蚴侵入部位出现蚤咬样红色皮损,2~3天内自行消退,从尾蚴侵入至出现临床的潜伏期长短不一(23~73天),但以1个月左右占大多数,起病较急,临床症状以及发热等全身反应为主。

  1、发热:患者均有发热,热度高低、期限与感染程度成正比,热型以间歇型最常见,体温曲线呈锯齿状,临晚高热,伴畏寒,次晨热退盛汗,弛张热及不规则低热次之;稽留热少见,均为重型,患者一般无显著血症症状,但重型患者可有意识淡漠、重听、腹胀等,相对缓脉亦可见,故易误诊为伤寒,发热期限短者仅2周,但大多数为1个月左右,重型患者发热可长达数月,称为重症迁延型,伴有严重贫血、消瘦、浮肿,甚至恶病质状态。

  2、过敏反应:有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全身淋巴结轻度肿大等,荨麻疹较多见,约见于1/3患者,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常显著增多,具有重要诊断参考价值。

  3、腹部症状:病程中半数以上患者有腹痛、腹泻,而排脓血便者仅10%左右,腹泻次数不多,有时与便秘交替,重型患者腹部有压痛与柔韧感,可有腹水形成。

  4、肝、脾肿大:90%以上患者肝脏肿大,伴有不同程度压痛,尤以左叶肝脏为显著,黄疸甚为少见,约半数患者伴有轻度脾肿大。

  二、慢性血吸虫病

  在流行区占绝大多数。

  1、无症状患者:慢性血吸虫病中以无明显症状者最多,仅在粪便普查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发现。

  2、有症状患者:以腹痛、腹泻为常见,每日两三次稀便,偶尔带血,时发时愈,重型患者有持续性脓血便,伴里后重,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常有肝、脾肿大,在病程早期以肝肿大为主,尤以肝左叶为主,但随着病程进展,脾脏逐渐肿大,故有肝脾型血吸虫病之称。胃与十二指肠血吸虫病甚为少见,这类患者多在手术或胃镜检查取活组织检查发现血吸虫卵而确诊。

  三、晚期血吸虫病

  主要指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而言,根据其主要临床症状分为巨脾,腹水和侏儒型,随着我国血防工作大力开展与深入,患者得到及时治疗,晚期血吸虫患者数已大量减少。

  1、巨脾型:最为常见,占晚期血吸虫病绝大多数,脾脏下缘达脐平线以下,或向内侧肿大超越正中线,质地坚硬,常可扪及明显迹,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因食管下段静脉破裂发生大出血时,脾脏可见缩小,巨脾型患者均伴有脾功能亢进,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以及贫血,可有出血倾向。

  2、腹水型:腹水是晚期血吸虫病肝功能显著丧失代偿的表现,腹水形成与门静脉阻塞、低蛋白血症以及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引起水、钠潴留有关,腹水程度轻重不等,病程长短不一,可反复发作,患者诉腹胀难受、腹部膨隆,常有脐疝与腹壁静脉曲张,有时于脐周可听到连续性血管杂音——克-鲍综合征,少数患者出现轻度黄疸,蜘蛛痣与肝掌较门脉性肝硬化少见,下肢浮肿常见。

  3、侏儒型:现在已很少见,儿童因反复重度感染肝脏生长调节素减少,影响其生长发育而引起侏儒症,侏儒型患者身材呈比例性矮小,性器官不发育,睾丸细小,无月经,为类似垂体侏儒症。

  四、异位损害

  1、肺血吸虫病:多见于急性血吸虫病患者,为虫子,卵沉积引起的肺间质病变,呼吸道症状大多轻微,且常被全身症状所遮盖,表现为轻度咳嗽与胸部隐痛,痰少,咯血罕见。肺部体征也不明显,有时可闻干,湿啰音,但重型患者肺部有广泛病变时,胸部X线检查可见弥漫云雾状,点片状,粟粒样浸润阴影,边缘模糊,以位于中下肺野为多,肺部病变经病原学治疗后3~6个月内逐渐吸收消失,并不发展为肺源性心脏病。

  2、脑血吸虫病:临床上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型,均以青壮年患者为多见。脑血吸虫病在急性血吸虫病患者病程中表现为脑膜脑炎症状: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瘫痪、抽搐、腱反射亢进、锥体束征等,脑脊液正常或有蛋白质与白细胞轻度增多,慢性型的主要症状为癫痫发作,尤以局限性癫痫为多见,颅脑CT扫描显示病变常位于顶叶,亦可见于枕叶,为单侧多发性高密度结节阴影,数厘米大小,但其周围有广泛脑水肿,使脑回凸起,甚至压迫侧脑室,使之变形,脑血吸虫病患者肝、脾肿大有时并不明显,如能及早诊断与治疗预后较好,大多康复,颅脑CT扫描恢复正常,癫痫也停止发作。

04日本血吸虫病应该如何预防

  预防日本血吸虫病,应根据流行区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制宜进行防治采取以灭螺与普治患者、病畜为重点,结合粪便与水源管理及个人防护的综合性措施

  一、控制传染源

  在流行区进行普查,对患者与病牛进行大规模同步治疗应用吡喹酮扩大化疗以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可使患者数大幅度下降,这是整个防治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尤其在湖沼地区与山区经过连续3年后将有显著成效耕牛血吸虫病可采用硝硫氰胺混悬液1.5~2mg/kg体重,一次静脉注射有良好疗效

  二、切断传播途径

  灭螺前首先应查清螺情,建立螺情图,为提供灭螺规划的依据在水网地区可采取改变钉螺滋生环境的物理灭螺如土埋法等在湖沼地区可采用筑坝、围垦、种植的方法在居民点周围建立防螺带等化学灭螺可结合物理灭螺进行,采用氯硝柳胺等杀螺药物,并可制成缓释剂,延长其灭螺的效果,但目前大多数灭螺剂虽然对农作物与人畜无害,但对鱼类有毒,应防止其水源污染

  1、粪便管理:防止人粪与畜粪污染水源,并经过处理使之无害化,如采取粪尿1∶5混合后密封、沉淀发酵,夏季贮存3~5天,冬季7~10天,可杀死血吸虫卵此外,在农村采用沼气粪池,应大力推广

  2、水源管理:保护水源不受污染提倡用清洁水或将河水贮存3天后使用必要时用含氯石灰,每担水(约50kg)加1g,消毒15min后即可使用

  三、加强个人防护,保护易感人群

  1、关键在于宣传教育引导人们重视自我保护,在流行区尽量避免与疫水接触,例如严禁儿童在河沟中戏水,湖沼地区因收割捕捞,打湖草等必须接触疫水时,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以脂肪酸为基质,加碱皂化后,掺入氯硝柳胺(2%)和松节油制成防护剂,有杀死尾蚴作用1%氯硝柳胺碱性溶液浸渍衣裤对尾蚴也有预防作用

  2、预防性服药:青蒿素衍生物蒿甲醚和青蒿琥酯能杀灭5~21天的血吸虫童虫蒿甲醚用法:在接触疫水后15天服用1次蒿甲醚(每次6mg/kg),以后1次/15天,连服4~10次青蒿琥酯用法:在接触疫水后7天服用1次青蒿琥酯(每次6mg/kg),以后1次/周,连服8~15次,可有效地预防血吸虫感染

05日本血吸虫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日本血吸虫病应进行以下检查:

  1、血象

  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血象以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为特点,白细胞总数多在(10~30)×109/L之间,嗜酸性粒细胞一般占20%~40%,有高达90%,但极重型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常不增多,甚至消失,代之以中性粒细胞增多,慢性期嗜酸性粒细胞仍有轻度增多,晚期则因脾功能亢进,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2、肝功能试验

  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球蛋白显著增高,血清丙氨酸转酶(ALT)也轻度增高,晚期患者由于肝纤维化或肝硬化,血清清蛋白明显降低,并常有清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现象,慢性血吸虫尤其无症状患者肝功能试验大多正常。

  3、B型超声波检查

  从B超图像可判断肝纤维化程度,显示门静脉壁回声带增强(≥6mm):呈线状者为轻度,呈管状者为中度;呈网状分隔者为重度,后者给合图像中肝表面结节与脾脏肿大,可提示肝纤维化。

  4、CT扫描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包膜与肝内门静脉区常有钙化现象,CT扫描显示较特异现象;肝包膜增厚钙化,与肝内钙化中隔相垂直;在两者交界处并有切迹形成,重度肝纤维化可表现为龟背样图像。

06日本血吸虫病病人的饮食宜忌

  日本血吸虫病饮食宜清淡,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患者的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此外,患者还需注意忌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

07西医治疗日本血吸虫病的常规方法

  日本血吸虫病西医治疗可分为病原学治疗和对症治疗,具体如下:

  1、病原学治疗 我国曾先后采用过酒石酸锑钾等锑剂,呋喃丙胺、六氯对二甲苯(血防846)与硝硫氰胺等抗血吸虫药物,在不同时期取得一定疗效,但上述药物均有较重的毒副作用,现在废用。目前我国普遍推广吡喹酮治疗。

  吡喹酮为朵环的吡嗪并异喹啉药物,无色、无臭、结晶粉末,味苦,有吸湿性,但理化性质稳定。溶于氯仿与二甲亚砜,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水。动物实验证明它对各种血吸虫均有杀虫作用。血吸虫与药物接触后立刻发生痉挛性麻痹,迅速转移至肝脏。本药对血吸虫皮层产生显著损伤,使表皮细胞肿胀突起,继而出现许多球状或泡状物,溃破、糜烂与剥落,白细胞吸附其上,并侵入虫体,引起死亡。但本药对移行期童虫无杀虫作用。我国目前应用的吡喹酮是左旋吡喹酮与右旋吡喹酮各半组成的混旋体。左旋吡喹酮是其主要杀虫成分,而右旋吡喹酮几乎无效,而且毒性较大。

  药代动力学研究证明,吡喹酮口服后,80%药物从肠道迅速吸收。血药浓度于2h左右达高峰。血清中生物半衰期为1~1.5h。门静脉血药深度较外周血液高l0倍以上。吡喹酮主要在肝内代谢,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其代谢产物无杀虫作用。肝脏对吡喹酮有很强的首次通过效应,本药在系统循环血液中浓度显著降低,其代谢产物于24h内大部分从肾脏排泄,在体内无积蓄作用。吡喹酮毒性低,治疗剂量对心血管系统、肝、肾、造血器官与神经组织均无损害,并且证明无突变、致畸胎与致癌作用。适用于各期各型血吸虫病患者。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的剂量与疗程:①慢性血吸虫病:住院成年患者总剂量为60mg/kg体重(体重以60kg为限),10mg/(kg·次),3次/d,连续2天。儿童体重

  疗效: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有良好疗效。急性血吸虫病轻、中、重型患者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3.9天,6.5天与9.5天。粪便毛蚴孵化于第18~20天内阴转。治疗后6~12个月的远期疗效:粪孵阴转率达90%左右。对慢性血吸虫病的疗效更好。根据全国血吸虫研究委员会吡喹酮协作组在无重复感染的轻流行区1276例治疗后3个月与6个月以及8~12个月粪便孵复查,其阴转率分别高达99.4%,98.4%,90.9%。但在湖北与四川重流行区可能由于重复感染,远期疗效较低,为75.3%~88.2%。

  药物副作用:轻而短暂,于服药后0.5~1h出现,不需处理,数小时内消失。少数患者出现心脏期前收缩(房性或室性)。心电图检查发现5%~10%患者有T波与ST段极度变化;偶有QT延长与I度房室传导阻滞,为时短暂,迅速恢复正常。神经肌肉反应以头昏、头痛、乏力较常见。消化道反应轻微,可有轻度腹痛与恶心,偶有食欲减退、呕吐等。应当指出,少数重感染患者发生大量便血。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如果吡喹酮剂量偏大或过量有引起严重心律紊乱的可能。

  总而言之,吡喹酮具有广谱、高效、低毒、副作用轻、口服方便、疗程短的优点,是治疗血吸虫病较理想的药物。

  2、对症治疗 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应住院治疗。晚期血吸虫病按肝硬化治疗,采取内外科结合,病原学治疗与对症治疗结合以及中西医结合的原则。巨脾型患者为降低门脉高压,消除脾功能亢进,可作脾切除加大网膜腹膜后固定术。术后长期随访结果:患者生存率与保持劳动力达80%以上。对食管静脉曲张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可采用硬化剂注射疗法,或静脉断流手术。脾-肾静脉分流手术也可选择性采用。腹水型患者应给予低盐、高蛋白饮食。使用氢氯噻嗪、呋塞米等利尿剂等间歇治疗。对顽固性腹水可试用腹水浓缩回输法治疗。其他并发症如肝性脑病、原发性腹膜炎等治疗与门静脉性肝硬化相同。

 

相关文章

微信扫一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