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是由于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
心衰的并发症主要有以下几种。
1、呼吸道感染:由于心力衰竭时肺部瘀血,易继发支气管炎和肺炎。
2、血栓形成和栓塞:长期卧床可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脱落后可引起肺栓塞。
3、心原性肝硬化:长期右心衰竭,使肝脏长期淤血缺氧,小叶中央区肝细胞萎缩和结缔组织增生。晚期出现心源性肝硬化。
心衰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和液体潴留。具体症状如下:
一、急性心力衰竭
1、早期表现
左心功能降低的早期征兆为心功能正常者出现疲乏,运动耐力明显减低,继而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高枕睡眠等。
2、急性肺水肿
患者表现为突发的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喘息不止、烦躁不安并有恐惧感。频繁咳嗽并咯出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心率快,心尖部常可闻及奔马律。两肺满布湿啰音和哮鸣音。
3、心源性休克
患者低血压持续30分钟以上,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或原有高血压的患者收缩压降低≥60mmHg。
二、慢性心力衰竭
1、运动耐力下降引起的症状
大多数心力衰竭患者是由于运动耐力下降出现呼吸困难或乏力而就医,这些症状可在休息或运动时出现。
2、体液潴留引起的症状
患者可出现腹部或腿部水肿,并以此为首要或惟一症状而就医。
3、无症状或其他心脏病或非心脏病引起的症状
患者可能在检查其他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时,发现心脏扩大或心功能不全表现。
心衰在预防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心理调整:目前已明确心血管病的发生与发展,包括预后都与心理、情绪及社会刺激因素有关因此,要保持健康心态,乐观看待周围事物
2、养成良好生活方式:良好生活方式包括起居有时、饮食有节、生活规律、适当运动,以及戒烟、不饮酒或少饮酒等,这些都要依靠患者的自觉性来养成
3、避免诱因:心衰的急性发作大多与呼吸道感染、劳累过度、情绪波动、饮食不当(暴饮暴食)及中断药物等有关,这些情况可称之为心衰诱发因素或危险因素据估计,约有80%~90%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衰发生,是由于上述因素而诱发的如果能了解这些诱发因素并认真控制,可大大降低复发率及病死率
4、认识疾病特点,采取干预措施:心衰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复杂性、预后差等特点,但同时要认识到它并非无法转机转机就在于了解更多的疾病相关知识,掌握自我护理方法,调整生活习惯
心衰在确诊时,除依靠其临床表现外,还须借助化学检查。主要的检查方法有以下几种:
1、X线检查
根据心脏增大的形态可分为主动脉瓣型和二尖瓣型心脏,亦有助于心包积液与心肌病的鉴别。
2、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可查出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异位已律、传导阻滞、房室肥大与劳损等病,为心力衰竭的病理或病因提供客观依据。
3、超声心动图与超声多普勒
超声心动图与超声多普勒对二尖瓣狭窄与关闭不全为心脏病病因诊断的重要手段。超声多普勒可选择性观察心腔或大血管中某一部位的紊乱血流,而借此诊断瓣膜的病损性质与程度,以及先天性畸形的部位。
心衰患者宜吃利尿的食物,宜吃抗菌消炎的食物,宜吃增强免疫力的食物。此外,患者需注意忌吃腌制的食物,如咸蛋、咸鸡、咸鱼,忌吃油腻的食物,如猪油、羊油、牛油,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中医在治疗心衰时,主要分为以下几型。
1、心阳气虚证
症状:心悸,气短,胸闷,神疲乏力,头晕,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阳益气
方药:保元汤加白术、茯苓、远志等。
2、心肾阳虚证
症状:心悸,面色晄白,肢冷,口唇青紫,或见腰膝酸软,舌质嫩,苔薄白,脉弱而数。
治法:温补心肾。
方药:参附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
3、阳虚水泛证
症状:心悸气喘,胸闷不适,小便短少,下肢水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弦。
治法:温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4、心气阴两虚证
症状:心悸,气短,下肢水肿,心烦失眠,舌质偏红或紫黯少津,脉细数或促。
治法:益气滋阴。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
5、阴阳两虚证
症状:胸闷心悸,难以平卧,下肢水肿,畏寒肢冷,心烦热,喜冷饮,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温阳滋阴。
方药:济生肾气丸合生脉散加减。
6、气虚血瘀证
症状:心悸气短,胸闷胸痛,神疲乏力,食少腹胀,下肢微肿,舌质淡紫,脉弱而结。
治法:补气行瘀。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