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链球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多呈双排列或短链排列。除引起肺炎外,少数可发生菌血症或感染性休克,老年及婴幼儿的病情尤为严重。肺炎链球菌肺炎以冬季与初春多见,患者常为原先健康的青壮年或5岁以下小儿和60岁以上老年。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上症状轻或不典型病较为多见。小儿可通过疫苗进行预防。目前可接种的肺炎球菌疫苗有7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和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2岁以下婴儿只能接种7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
肺炎链球菌肺炎的并发症近年已很少见,如严重败血症或毒血症。患者易发生感染性休克,尤其是老年,表现为血压降低、四肢厥冷、多汗、发绀、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而高热、胸痛、咳嗽等症状并不突出。其它并发症有胸膜炎、脓胸、心包炎、脑膜炎和关节炎等。须注意少数病人可并发急性胃扩张、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溶血性黄疸、静脉血栓形成。
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发病前常有受凉、淋雨、疲劳、酗酒、病毒感染史,多有上呼吸道感染。起病急骤,高热、寒战,全身肌肉酸痛,体温通常在数小时内升至39~40℃,高峰在下午或傍晚,或呈稽留热,脉速随之增速。可有患侧胸部疼痛,放射到肩部或腹部,咳嗽或深呼吸时加剧,痰少,可带血或铁锈色,胃纳锐减,偶有恶心、呕吐、腹痛或腹泻,易被误诊为急腹症。
肺炎链球菌性肺炎病人传染性不强,通常不予隔离接触者一般无须特殊处理对于4岁以下体弱幼儿、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如镰状细胞性贫血患儿,可短期应用青霉素预防有些地区自1978年起已开始供应多价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疫苗,适用于2岁以上的体弱有病患儿,特别是无脾者、镰状细胞性贫血、肾病综合征、慢性心肺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注射后能产生型特异保护性免疫力达数年
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应该做血象、细菌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及X线检查,具体如下。
1、血象:全身感染时血白细胞可明显增高达(20~30)×109/L,中性粒细胞占90%左右,老年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则白细胞增高不明显,但分类中性仍占80%以上。
2、细菌学检查:患者化脓病灶处分泌物(如痰、脓、脑脊液)涂片革兰染色查找细菌,并做细菌培养,发热患者尚应做血培养,获得肺炎链球菌为确诊依据。
3、脑脊液检查:脑膜炎患者的CSF呈化脓样改变,外观呈米汤样,蛋白质常在1g/L以上,白细胞多在500×106/L以上,多核占多数,糖和氯化物减低。
4、免疫学检查:用乳胶凝集试验或对流电泳检测血清中和CSF中的荚膜多糖抗原,有助于细菌培养阴性者的诊断。
5、X线检查:对肺部感染者应做胸部X线检查,开始仅有肺纹理增粗及局部淡薄浸润影像,透视易被忽略,应拍片检查,肺叶实变后可见到大叶或节段性片状致密阴影,消散期透亮度增加,阴影完全消散需2~3周。
肺炎链球菌性肺炎患者饮食宜以清淡、卫生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此外,患者还需注意忌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
引起肺炎链球菌肺炎的肺炎球菌株对青霉素敏感,青霉素G是首选药物。非重症患者可口服青霉素G或V250~500mg,每6小时1次。对无并发症的肺炎球菌肺炎推荐给予水剂青霉素G50~200万u静脉注射,每4~6小时1次。约25%的肺炎球菌对青霉素耐药。
其他有效的药物包括头孢霉素类,红霉素和克林霉素。四环素抗肺炎球菌效果的可靠性较差,病情严重的病人不应使用。口服用药包括红霉素或林可霉素300mg,每6小时1次。胃肠道外用药包括头孢噻肟1~2g静脉注射,每6小时1次;头孢曲松1~2g静脉注射,每12小时1次;头孢唑啉500mg静脉注射,每8小时1次,红霉素0.5~1g静脉注射,每6小时1次;或克林霉素300~600mg静脉注射,每6~8小时1次。除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外,大多数第三代头孢霉素对肺炎球菌相对无抗菌活性。
如疑有脑膜炎时,病人应给予头孢噻肟2g静脉注射,每4~6小时1次或头孢曲松1~2g静脉注射,每12小时1次,同时给予万古霉素1g静脉注射,每12小时1次,加用或不加用利福平600mg/d口服,直至知道药敏结果。对脓胸病人,除给予抗生素外,治疗应包括适当引流。
支持治疗包括卧床休息,补充液体及针对胸膜疼痛使用止痛剂。有发绀,明显缺氧,严重呼吸困难,循环紊乱或谵妄的病人应给氧。输氧时要不断检查血气,尤其是对慢性肺疾病的病人。
一般主张对35岁以上的病人进行随访X线检查。胸部X线检查可能要在几周之后才能看到浸润消散,病情严重及有菌血症或原先已有慢性肺病的病人尤其如此。治疗开始后6周或6周以上仍然有浸润,表明可能有原发性支气管新生物或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