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1、病因目前无一致看法,可能是胚胎发育中输尿管肌层的增生或肌束与原纤维间的比例失调,输尿管下端近膀胱处狭窄,狭窄段与扩张段呈鲜明对比。部分病例可见输尿管下端腔内有横向黏膜皱褶或帆布样瓣膜。
2、远端无动力性巨输尿管无解剖上狭窄,但近端扩张,无蠕动功能,镜下见输尿管肌肉层相对缺乏,环肌增生,有的可见肌间神经细胞数目减少。
二、发病机制
先天性巨输尿管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根据组织病理学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
1、末端输尿管壁内纵行肌缺乏。
2、输尿管末端肌层内胶原纤维增生,使肌束与胶原纤维比例失调,肌层排列紊乱。
3、输尿管末端肌层肥厚,黏膜或黏膜下炎症。由于一种或几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该段输尿管的蠕动功能减弱或消失,尿液排泄不畅,近段输尿管内压力增加,导致输尿管扩张及肾积水。
1、尿路感染(urinarytractinfection,UTI)是指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并侵犯泌尿道黏膜或组织而引起的炎症,是细菌感染中最常见的一种感染,尿路感染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指的是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包括尿道炎和膀胱炎。肾盂肾炎又分为急性肾盂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好发于女性。
2、结石,人体或动物体内的导管腔中或腔性器官(如肾脏、输尿管、胆囊或膀胱等)的腔中形成的固体块状物。
先天性巨输尿管症并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大多以腰酸,胀痛为主诉就诊,偶有因腰部包块,血尿,顽固性尿路感染,肾功能不全就诊者。
用药原则
1、用抗生素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必要手段,减少肾内感染的目的也是保护肾功能故宜用肾毒性低的抗生素,并且在药敏试验和肾功能指标的参考下进行,才能有的放矢
2、手术中输血尽量应用新鲜血,尤其是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护肾治疗也是非常重要
伴有尿路感染及结石时尿液检查可有红细胞,白细胞及致病菌。
膀胱镜检查三角区和输尿管开口位置一般正常,成人尤为如此,输尿管导管插入可毫无困难,早期病例造影X射线片仅见输尿管下段呈纺锤状或球状扩张;注射造影剂后立即拔出输尿管导管拍摄排空片,可见造影剂滞留及延迟排空现象。
1、X射线摄片中可见到输尿管内造影剂有逆蠕动反流到肾脏的现象。
根据X射线尿路造影,还可观察肾盏与肾实质的形态变化,从而可估计其受损程度。
2、肾盏:肾盏可从正常,肾盏杯口平坦,杯口不规则,隆起外凸,直到肾盏球形扩展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肾实质:肾实质可从厚度正常(一般在2cm以上),厚度在1~2cm之间,直到厚度变薄(儿童在1cm以下,婴幼儿在0.5cm以下)等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
3、B超:可见患侧输尿管扩张,有或无明显肾积水。
4、CT及MRI:CT可见到全程输尿管扩张,可有不同程度的肾积水,输尿管膀胱交界处可见到狭窄,MRI可见到扩张输尿管全貌,下端狭窄,可伴有肾积水。
先天性巨输尿管患者的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此外,患者还需注意忌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
一、治疗
成人先天性巨输尿管的治疗取决于输尿管扩张和肾功能损害的程度。
1、对输尿管扩张程度较轻而肾积水不明显者可随访观察。有文献报道约40%的病例可选择保守治疗。
2、如输尿管扩张明显而肾功能损害不重可行输尿管裁剪整形后膀胱再植术。术中应注意必须切除末端1~2cm的病变输尿管。裁剪时应部分切除输尿管下段外侧壁,长度相当于输尿管全长的1/3,但不能超过1/2,以免发生缺血坏死。必须行抗反流的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可于膀胱顶侧壁切开浆肌层达黏膜,长为3~4cm,于远端剪开黏膜成一小口与输尿管黏膜吻合,将输尿管下段包埋在肌层内缝合浆肌层。
3、对重度肾积水、肾功能损害严重者应行肾输尿管切除术,伴有感染时可先行肾造瘘引流,待控制感染后再行肾输尿管切除术。
术后并发症及防治:①输尿管坏死:临床表现为尿瘘及切口感染。术中应注意保护输尿管外膜层血管,缝合的输尿管口径不能太细。一旦出现上述并发症可采取引流手术区,延长支架管拔除时间,必要时可作暂时性肾造瘘分流尿液。②输尿管狭窄:可以由输尿管剪裁过多,缝合后口径太细或尿路反复感染致纤维增生引起。术中应注意输尿管剪裁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