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网友投稿

疾病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下腹 > 老年尿崩症

老年尿崩症简介

相关问答

  尿崩症是由于抗利尿激素(ADH)缺乏或肾脏对抗利尿激素不敏感,致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下降,从而引起多尿、烦渴、多饮、低比重尿和低渗尿为特征的综合征。临床多数是抗利尿激素缺乏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一部分是由肾小管对抗利尿激素反应减低的肾性尿崩症,也有一部分是水摄入过度引起的尿崩,也称作原发性烦渴。

【详情】

01老年尿崩症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尿崩症多由于肾小管原因导致,其具体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如下:

  一、发病原因

  1、中枢性尿崩症(抗利尿激素缺乏性、神经源性)

  (1)下丘脑-垂体区的占位病变或浸润性病变:各种良性或恶性肿瘤性病变,原发的如颅咽管瘤、生殖细胞瘤、脑膜瘤、垂体腺瘤、胶质瘤、星型细胞瘤;继发的如肺或乳腺转移癌,也可为淋巴瘤、白血病等。肉芽肿性或感染性或免疫性疾病,如结节病、组织细胞增生、黄色瘤、脑炎或脑膜炎(包括结核性、真菌性)、坏死性漏斗-神经垂体炎等。血管性或其他疾病,如Sheehan综合征、动脉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脑发育异常或畸形等。

  这些是中枢性尿崩症中最需注意的病变,约占中枢性尿崩症的1/3。这些病变60%以上伴不同程度腺垂体功能减低。

  (2)头部外伤:外伤常伴有颅骨骨折,但也有不严重的头部外伤史,而出现尿崩后,MRI发现垂体柄中断、局部变细。国外颅损伤后尿崩症多发生于车祸。颅外伤后可以几年后才出现尿崩症。

  (3)医源性:涉及下丘脑的手术几乎都并发不同程度尿崩症,并常在术前已有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在协和的病例中,垂体瘤手术后引起的尿崩症日益增多。有的报道手术引起的尿崩症已占首位。垂体瘤手术的病人半数以上发生一过性暂时性尿崩症大多在2~3天内消失,术后尿崩症状持续3周以上不减轻者,很可能成为永久性尿崩症。

  放射治疗一般不发生有临床症状的尿崩症,更多的是接受放射治疗的病人都是垂体-下丘脑的肿瘤病变引起的。

  (4)特发性:经过仔细检查后,排除了各种颅内病变和全身性疾病后才被考虑,已发现病人视上核与室旁核神经元及循环血中存在室旁核抗体,常起病在儿童期,伴腺垂体功能减退的较少。

  (5)家族性: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的已能找到突变的基因,有家族发病史可循。

  2、肾性尿崩症(抗利尿激素抵抗或不敏感)

  (1)家族性:多为性连锁隐性遗传,临床都在男性儿童发病。也有V2受体基因或aquaporinⅡ基因异常或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后天获得性:临床上许多疾病或者药物可影响肾小管功能发生肾性尿崩症,在原发性疾病治愈后尿崩症也随之消失,如低血钾、高血钙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肾盂肾炎、多囊肾等肾脏病;镰状细胞病或特异质等血液或血管病;也有锂、地美环素及麻醉剂甲氧氟烷药物。

  3、原发性烦渴(水摄入过多性)

    这些病人皆为后天获得性原因,如习惯性多饮或有精神性疾病(精神分裂症或神经官能症、渴感阈值降低等)。在渴感异常病人可能有颅内病变,如结核性炎性肉芽肿、结节病、肿瘤、血管炎等,有时与中枢性尿崩症同时存在。

  二、发病机制

  抗利尿激素又称精氨酸加压素(AVP),为9肽氨基酸物质,分子量1084。ADH主要由视上核分泌,也由室旁核分泌,然后沿下行纤维素通路至神经垂体贮存,待需要时释放入血。ADH随血至远曲肾小管和集合管,与细胞膜受体结合,使腺苷环化酶活化,cAMP增多,激活蛋白激酶,促进管腔上的膜蛋白磷酸化,使膜蛋白模型改变,进而管腔内侧细胞膜细孔开大,孔数量增加,水通透性增强,促进水分回吸收。ADH的作用:

  1、调节水代谢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可使ADH释放增多,促进远曲小管与集合管回吸收水分,因而尿量减少;反之,则ADH释放减少,尿量增多。

  2、收缩周围及内脏小动脉导致血压升高、回心血量减少、血液输出减少、冠状动脉受累、心肌缺血。

  中枢性尿崩症病人因抗利尿激素分泌能力部分或完全破坏,致ADH分泌缺乏或严重缺乏,而肾性尿崩症病人血浆ADH水平是正常或轻度升高的,但肾脏对ADH作用不敏感、有抵抗。此二者均导致尿液不能浓缩,尿量增加,脱水。机体水分的丢失,使血浆渗透压、血浆钠轻度升高,刺激口渴中枢引起渴感和水的摄入,从而防止脱水的进一步加重。因此,在自由饮水情况下,无论中枢性尿崩症病人或肾性尿崩症患者均不发生脱水,除非病人在口渴机制上有损害或其他原因不能足够饮水补偿尿中水的损失。

  原发性烦渴病人与上述二者不同,它是由于患者习惯性多饮,或因精神疾病、神经官能症,或口渴机制异常等原因,过多的摄入水,扩张了体液,并使血浆渗透压、血钠水平轻度降低,因而ADH分泌释放受抑制,引起尿的稀释和尿排量增加,以防止体内水分进一步的增多,因此病人的低血浆渗透压和低血钠水平不会进一步加重。在限制水摄入后,可解除精神性烦渴病人ADH分泌的抑制。

02老年尿崩症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老年尿崩症可并发甲状腺功能减退、肾功能不全、肾盂扩张、低血钾症、低钠血症、水中毒等。

  1、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减少,或其生理效应不足所致机体代谢降低的一种疾病。按其病因分为原发性甲减、继发性甲减及周围性甲减三类。

  2、肾功能不全(renalinsufficiency)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严重破坏,使身体在排泄代谢废物和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方面出现紊乱的临床综合症后群。

  3、当血清K浓度

  4、低钠血症仅表示血清钠离子浓度低于正常水平,不一定真正合并机体钠含量的下降。根据发病的急缓,可分为急性低钠血症和慢性低钠血症,前者是指48h内,血清钠离子浓度降至正常水平以下,否则为慢性低钠血症。

  5、水过多系指机体摄入或输入水过多,以致水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液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又称“水中毒”或稀释性低钠血症。水中毒发生较少,仅在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或肾功能不全的情况下,机体摄入水分过多或接受过多的静脉输液,才造成水在体内蓄积,导致水中毒。

03老年尿崩症有哪些典型症状

  老年尿崩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多尿、烦渴、多饮,24h常见的尿量为5~10L,严重病例每昼夜尿量可达16~24L以上,也有报道达40L/d者。尿清水样无色,日夜尿量相仿,不论白天或晚上,每30~60min需排尿和饮水,尿比重低,在1.008以下,更接近1.001,尿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


 

04老年尿崩症应该如何预防

  在许多疾病中,三级预防措施都是十分有效的减少疾病发生的方法,下面就本方法具体介绍如下:

  1、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避免尿崩症的发病各类尿崩症发病原因不同,针对其病因,采取一些干预措施,对于避免或减少尿崩症的发病,不无益处如对于精神疾病、神经官能症者,加强护理,限制每天饮水量,量出为入,可以防止尿崩症的发生对于低血钾、高血钙、糖尿病、肾盂肾炎等疾病,及早采取有效治疗,也可以作为预防肾性尿崩症发生的一种尝试有的肾性尿崩症是由药物引起的,权衡利弊,减量用药或停用药物,也可预防尿崩症的发生积极控制结核、梅毒、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注意自身安全,避免头部外伤的发生,可以减少诱发尿崩症的机会

  2、二级预防

  及早发现尿崩症并进行积极的治疗为二级预防实际工作中,中枢性尿崩症最多见,其中90%以上为特发性、手术或外伤后及颅内占位性病变或浸润性疾病,故对于脑部手术、脑外伤、脑肿瘤患者,应定期随访检查,以早期发现尿崩症定期随访有尿崩症家族史者,及早发现并诊治多尿、多饮患者,均可以做到尿崩症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3、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以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为主尿崩症者长期多尿,可有膀胱扩张,输尿管、肾盂积水部分患者因限制饮水或渴感缺乏,可以发生脱水、中枢神经系统损坏因垂体-下丘脑肿瘤或浸润性病变而发生尿崩症的病人,除了脱水外,尚有腺垂体功能减退、肿瘤压迫症状、颅内压增高等,病死率高尿崩症合并垂体前叶机能减退时,常可因感染、腹泻、呕吐、失水、饥饿、寒冷、中暑、手术、外伤、麻醉、酗酒及服用镇静安眠药、降糖药而诱发垂体危象出现体温异常(高体温或低体温)、低血糖、循环衰竭、呼吸衰竭、水中毒等严重者还可发生昏迷和惊厥症状,危及生命故早期发现尿崩症及早抗利尿治疗、治疗原发病、治疗各种并发病,控制各种诱发因素,可以减少上述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

05老年尿崩症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老年尿崩症一般不需要通过下面的检查项目进行确诊:

  1、尿比重测定

  取任意尿测定尿比重,中枢性及肾性尿崩症尿比重

  2、血浆和尿渗透压测定

  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血浆渗透压可能高于正常,尿渗透压多小于血浆渗透压,部分性尿崩症者尿渗透压可超过血浆渗透压,但小于600mmol/L,而精神性烦渴者,其血浆渗透压可能略低。

  3、禁水加压素试验

  本实验应在严密观察下进行,禁水前测体重、血压、尿量与尿比重、尿渗透压,禁水时间为10~14h,禁水期间每2小时排尿1次,测尿量、尿比重、尿渗透压,每小时测体重和血压,当尿渗透压达到高峰平顶,即连续2次尿渗透压之差

  4、高渗盐水试验

  用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10%NaCl配制2、5%的高渗盐水,准备10U垂体后叶素,饮水量20ml/kg体重,1h内均等饮完,饮水后30min开始,每15分钟留尿1次,5ml/min以上连续采2次尿后,2、5%高渗盐水0、25ml/(min·kg)点滴45min,点滴开始后每15分钟留尿1次,高渗盐水滴注完后30min,仍未出现明显尿量减少时,可皮下注射垂体后叶素5U,注射后每15min留尿2次。

  5、烟碱试验

  早晨空腹饮水20ml/kg体重,尽量均匀在20min内饮完,饮水后每15min留尿,如连续2次尿量5ml/min以上,则吸烟者3支,不吸烟者2支香烟,30min内吸完,吸烟后连续留尿4次,测尿量、尿渗透压,吸烟前后采血,测血浆渗透压、血浆AVP。

  正常人吸烟后尿量减至对照的25%以下,尿渗透压超过血浆渗透压,反应的个体差异较大,血浆AVP浓度有些超过50pg/ml,但有些患者则无反应。完全性尿崩症者,尿量减少不明显,尿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精神性多饮者尿渗透压可超过血浆渗透压,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患者同高渗盐水试验一样,饮水开始前4h,口服醋酸氢化可的松30mg后再进行试验。

  烟碱可直接刺激神经元释放AVP,理论上能区别渗透压感受器受损还是神经元受损,但无实际意义,而且有恶心、呕吐、头晕、苍白、血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副作用,现已不用。

  6、血管加压素测定

  用放射免疫方法可测血浆内水平,可随时或在禁饮后测定,正常人血浆AVP(随意饮水)为2.3~7.4pmol/L,禁水后可明显升高,中枢性尿崩症患者在禁水时血浆加压素水平未见升高,而精神性烦渴及肾性尿崩症病人血浆加压素显著升高。

  尿崩症诊断确定之后,必须尽可能明确病因,应进行蝶鞍X线摄片、视野检查、CT或MRI等检查以明确或除外有无垂体或附近的肿瘤。垂体-下丘脑区域的MRI对诊断提供了帮助,可能观察到小至3~4mm的占位性病变,也可能看到垂体柄的增粗、曲折、中断或节断状改变,中枢性尿崩症时,在T1加权图像上神经垂体正常存在的高信号消失,而肾性尿崩症及原发性烦渴,多饮时仍然存在,虽然部分正常健康人中也可能有这征象,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是不难区别的。对中枢性尿崩症病人鞍区MRI检查,在观察有无微小病变上,明显优于CT扫描,当发现鞍区微小病变难以判断性质和决定是否需要手术治疗或放射治疗时,必须严密随诊观察,复查MRI,一些肿瘤病变可能几个月内急速增大,也可能进度极缓慢,需要注意的是垂体内发现有小占位病变,不一定是尿崩症的原因。

06老年尿崩症病人的饮食宜忌

  老年尿崩症患者饮食宜限钠、咖啡、茶类,要注意饮食要丰富,营养均衡。保证人体正常代谢所需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的需求。适当增加蔬菜、水果、瘦肉、鱼、奶、豆制品的摄入。保健方面要注意放松心情,树立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07西医治疗老年尿崩症的常规方法

  对于老年尿崩症的治疗,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下面两种:

  一、激素替代治疗

  病人已基本不能分泌释放AVP,即完全性尿崩症时,需激素替代治疗。由于尿崩症一般为终生疾病,需长期用药,其中以去氨加压素DDAVP为最佳,国内已推广使用口服片。

  1、垂体后叶素水剂:常用剂量为5~10U,皮下注射。作用时间为3~6h。因作用时间短,目前是围术期和意识不清的病人采用及试验时用。长期用药每天需注射3~4次,很不方便。

  2、垂体后叶粉鼻吸入剂尿崩停:鼻腔内涂抹或吸入,每次剂量30~40mg,作用时间5~8h。缺点是长期使用使鼻黏膜萎缩而失效,且带来鼻黏膜萎缩造成的痛苦,不宜长期使用,可作为旅游、出差时短期使用。

  3、赖氨酸加压素:是人工合成剂,用于鼻腔喷雾,作用时间为4~5h。缺点同垂体后叶粉鼻吸入剂尿崩停。

  4、油剂鞣酸加压素长效垂体后叶粉鼻吸入剂尿崩停:为混悬剂,应用前摇匀,天冷时应先加温,深部肌肉注射,一次注射0.1~0.5ml100mg/5ml、,根据量多少抗利尿作用可持续1~5天。开始治疗时须以小量开始0.05~0.1ml、,以后渐增至需要量。通常每周用药2次。缺点是吸收困难,易形成注射部位硬结,或吸收不规则。另外,初注射后2~3天,可有头痛、恶心、厌食、嗜睡或烦躁,为过度水潴留引起的水中毒症状。有些病人多饮已成习惯,用药期间仍大量饮水,也容易引起水中毒。敏感病人有腹痛、面色苍白、血压增高等血管加压反应。部分病人可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需停用。

  5、最理想的治疗是醋酸去氨加压素DDAVP:是合成的加压素同类物的水剂药物,滴鼻应用,剂量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每天5~20pg滴鼻。抗利尿作用维持12h或更长。国内已有口服去氨加压素DDAVP片剂,商品名为弥凝,治疗中剂量须个体化。口服片在使用、携带、储存上均较鼻喷雾剂和注射剂方便。去氨加压素DDAVP是天然的人精氨酸抗利尿素N端1位的半脱氨酸去氨增加了抗利尿活性近3倍,以右旋精氨酸代替了8位的左旋精氨酸,使血管加压作用降低400~800倍,且在血内稳定性加强,抗利尿作用时间延长,因此抗利尿效果明显提高而实际上已无血管加压作用,长期用药副作用减少。开始治疗后须定期监测血浆渗透压,开始为每1~2周1次,以后每3个月1次,以便观察所用剂量是否合适。该药副作用极少,据报道可出现轻度和短暂胃肠道不适。

  二、非激素类抗利尿药物治疗

  中枢性尿崩症病人轻症的,即部分性尿崩症还有些残剩的AVP释放,能对几种非激素制剂有治疗反应。

  1、氯磺丙脲为口服降糖药、刺激AVP从脑神经垂体释放,增加肾小管对AVP的敏感性而使尿液浓缩,故可用于尚可分泌部分ADH的患者,剂量为0.2~0.5g/d,1次/d,有足够的抗利尿效应。因其作用长达24h,有造成低血糖的可能,尤其在年老病人、心肾功能衰竭者作用时间延长。近年国内使用者减少。

  2、氯贝丁酯安妥明、有刺激AVP分泌的作用,亦可用于部分性中枢性尿崩症,剂量为1.0~2.0g/d,作用时间持续24h,常有持久的抗利尿作用。有些病例,和氯磺丙脲合用可能导致水调节的完全恢复,满意控制多尿症状。副作用为可引起消化不良、腹部胀气、肌痛及肝损害。

  3、卡马西平酰胺咪嗪、可刺激AVP释放产生抗利尿作用,有效剂量400~600mg/d。但本药长期使用可发生肝损害、血象抑制、头痛等不良反应,未广泛使用。连续用药时间不宜过长。

  4、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

相关文章

微信扫一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