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外伤性腰腿痛系指由于不同原因损伤所引起的腰部疼痛。即腰部受外力作用如跌仆、坠堕、闪挫、负重等造成损伤,或伤筋,或损骨,因脉络受损,血瘀气滞,腰痛骤作,疼痛剧烈,刺痛或胀痛,痛有定处,不敢俯卧转侧,动则痛甚,疼痛难忍并向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至小腿或足底部,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则日久痹阻不愈。
2、腰骶关节的活动,主要是前屈、后伸和侧弯,旋转活动较少。第五腰椎下关节突和第一骶椎上关节突的方向各不相同,有的与人体的矢状面平行,所以脊柱的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都比较灵活。有的和人体的额状面相平行,因而脊柱的侧弯和旋转,就受到一定限制,有的人两侧关节不对称,因而使两侧活动方向和范围不协调,这也是腰骶关节轻易发生扭伤的原因之一。
本病最主要是会并发脊柱侧凸:
半数以上的病人有脊柱侧凸,程度不等,侧凸的方向与韧带的扭伤、撕裂以及神经的刺激和压迫有关。侧凸是为了减轻扭伤或撕裂韧带的疼痛,和减轻神经刺激或压迫症状。侧凸的有无、方向和程度,可随神经和韧带病理变化来决定。
一、本病主要有以下的症状
1、自发性腰腿痛患者于扭伤时突然感到腰背疼痛,剧烈锐痛,限局性明显,可明显指出疼痛部位,便于诊断,也有时扭伤后感到一种干脆的响声或撕裂感,随即疼痛减轻,或扭伤时疼痛并不明显,待休息后或次日起床时才感腰疼加重,腰部发板,行动困难,腰背肌痉挛,甚而向大腿后部放射引起腿疼。
2、局部压痛扭伤早期多数病人有局限压痛点,可协助诊断,也有时由于梨状肌痉挛挤压坐骨神经干,压痛点在坐骨大切迹坐骨神经出口处。
3、放射性或牵扯性神经痛放射性或牵扯性神经痛的部位,多为臀部,大腿后部,大腿根部前内侧等,股后皮神经与坐骨神经分布区。
二、该神经发生疼痛的原因有三
1、腰骶和骶髂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等软组织,为4,5腰神经和骶神经后股所支配,其前股则组成坐骨神经和股后皮神经,因此常发生反射性神经痛。
2、坐骨神经和股后皮神经束,紧贴骶髂关节和梨状肌的前侧,当该部韧带因扭伤而出血,水肿时则直接刺激该神经,引起放射性神经痛,如梨状肌发生痉挛,也压迫坐骨神经干,引起放射性神经痛,并于坐骨切迹处有局限性压痛。如扭伤后椎间孔周围的软组织发生肿胀,则坐骨神经根在椎间孔内直接被挤压,引起放射性坐骨神经痛。
3、背伸肌或臀大肌痉挛许多患者扭伤后出现一侧或两侧背伸肌或臀大肌痉挛,患者直立或弯腰时尤为显著,俯卧后可以缓解,检查压痛点时肌痉挛立即恢复,此点有助于诊断。
本病是由于外伤性因素引起,故注意生产生活安全,避免创伤是防治本病的关键,另外还需注意功能锻炼,功能锻炼在腰腿痛的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医认为,对于急性发作型,功能锻炼应以卧床四肢功能锻炼为主,通过四肢的功能锻炼,增加全身的气血循环,同时,损伤部位的相对静止,也为组织修复创造了条件对于慢性迁延型,则主要让患者采取主动锻炼方式动则通,主动的功能锻炼能使气血充盈,濡养周身,经络调畅,肌肉韧带强健,提高抗病能力,重建腰部的稳定性,提高并巩固疗效功能锻炼应根据年龄、体质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适当的锻炼方式
本病主要是进行X线对脊椎进行检查:
骶髂关节面呈耳形,凸凹不平,由1,2,3骶椎和髂骨组成,骨椎上大下小,前宽后窄,使其不能向下向后移位,但有向前,旋转或侧向移位的趋势,全靠坚强的骶髂韧带,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等予以稳定,防止骶椎向盆腔内移位,这些韧带方向不一,长短不齐,交错复杂,外加骶髂关节面凹凸不平,呈稍有移位即造成骶髂关节面的不相适应,部分韧带扭伤或撕裂,引起明显的腰腿疼痛。
多食两素,两素是指维生素和纤维素。维生素C、维生素D和维生素B族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但有些脂溶性维生素易引起缺乏,应适当吃些牛奶、米糠、麸皮、胡萝卜等新鲜蔬菜和水果来补充。饮食研究发现,60—90岁的杂食人群中有30%的人患有骨质疏松症,而常年素食的人只有18%的患有骨质疏松。骨质疏松则是腰腿痛发病的病理基础。因此食谱中增加素食的比例是非常重要的。
1、外伤性腰腿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许多患者虽然影像学检查无骨折改变,但若治疗不当或不及时,病程可缠绵不愈,直接影响工作及生活质量。
2、本病主要是对症治疗,如扭伤较重,检查时发现关节突等小骨折时,应按骨折治疗。
3、如果仅仅为肌腱或韧带的撕裂,需卧床休息3~6周。因韧带和其他软组织的修复,血肿的消散或吸收,肌肉韧带功能的恢复,需时3~6周,故在这段时间之内不宜行剧烈的推拿按摩,但可行适当的理疗以助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