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疽主要由于脾气不健,肾阳不足,又加外受寒冻,寒湿之邪入侵而发病。脾气不健,化生不足,气血亏虚,内不能壮养脏腑;外不能充养四肢。脾肾阳气不足,不能温养四肢,复受寒湿之邪,则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则痛,四肢气血不充,失于濡养则皮肉枯槁,坏死脱落。若寒邪久蕴,则郁而化热,湿热浸淫,则患趾(指)红肿溃脓。热邪伤阴,病久可致阴血亏虚,肢节失养,干枯萎缩。脱疽的发生以脾肾亏虚为本,寒湿外伤为标,而气血凝滞、经脉阻塞为其主要病机。
脱疽是四肢末端坏死,严重时趾(指)节坏疽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有神经、肌肉、骨骼等组织的缺血性病理改变,若并发局部感染,可出现发烧、畏寒、烦躁等全身毒血症状。肢端组织缺血更为严重,产生溃疡或坏疽。大多为干性坏疽,若继发感染,则呈湿性坏疽。
1、毒血症
毒血症是指细菌所产生的毒素或其它毒素进入血循环而产生的全身性中毒症状。
2、干性坏疽
干性坏疽与细菌感染无关。流往某种组织的血流被堵住或是减少,就会发生干性坏疽。当肌肉坏死时会极为疼痛,肌肉一旦死亡,它会变为麻木,并慢慢变成黑色。在坏死组织及活组织之间,会出现一条肉眼可见的分隔线。
3、湿性坏疽
感染性“潮湿”坏疽,是一种在坏死肌肉上繁殖的名叫梭状芽胞杆菌的细菌所产生的毒素,将一个区域内的肌肉及上层皮肤杀死所造成的。
为了防止坏疽,有时医生无可避免地须将部分肢体截除,这也将是本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脱疽是以肢端缺血性坏死,甚则趾(指)节脱落为特征的慢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其临床特点是好发于四肢末端,以下肢多见,初起趾(指)间怕冷、苍白、麻木、间歇性跛行,继则疼痛剧烈,日久患趾;(指)坏死变黑,甚至趾(指)节脱落。本病发病经过缓慢,症见初起患趾色白发凉、麻疼,日久患趾如煮熟红枣,痛如火烧,逐渐由红转暗变黑,足趾常自行脱落并可染及五趾。创面极难收口,如肢节脱落后渐见新肉护骨者为向愈现象。
避免外伤、禁止吸烟、少食辛辣炙博及醇酒之品等是脱疽的主要预防措施冬季户外工作时,注意保暖,鞋袜宜宽大舒适,每天用温水泡洗双足患侧肢体运动煅炼,可促进患肢侧支循环方法是患者仰卧,抬高下肢20—30分钟,然后两足下垂床沿4—5分钟,同时两足及足趾向下、上、内、外等方向运动10次,再将下肢平放4—5分钟,每日运动3次坏疽感染时不可多运动,要静养
脱疽在确诊时,除依靠其临床表现外,还需借助辅助检查。本病的主要检查有中医诊断、及尿糖、皮肤颜色、血糖、血压、尿常规、血常规、便常规。
脱疽除了手术疗法和中医治疗方法外,通过下面的饮食疗法也能很好的改善脱疽的症状。
1、毛冬青猪蹄汤:毛冬青根180克,猪蹄1只,加水煎3~4小时,吃肉喝汤,分3次1日服完,连续服l一3个月。
2、赤小豆红枣汤:赤小豆60克,红枣5枚,水煎至豆熟烂,加红糖适量,取汁代茶,每日1剂。
脱疽的手术治疗方法是针对于经治疗无效的肢体坏疽。待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分界清楚,近端炎症控制后,可行坏死组织清除,骨断面宜略短于软组织断面。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且近端炎症控制,血运改善,可取分界近端切口,行趾(指)切除缝合术或半足切除缝合术。当坏死延及足背及踝部,可行小腿截肢术,坏疽发展至踝以上者,可行膝关节截肢术。溃疡面较大时,可在创面干净、血运改善后行创面植皮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