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网友投稿

疾病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肌肉 >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简介

相关问答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是一组病因不甚明确的炎症性横纹肌病,起病多隐袭,病情于数周或数月发展至高峰,其特点是髋周、肩周、颈、咽部肌群进行性无力。

【详情】

01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易感人群感染某些病毒后,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紊乱,导致以骨骼肌病变为主的结缔组织炎症。也可能有遗传因素。

  1、遗传

  50%的白人患者为HLA-DR表现型,抗JO-l抗体阳性与HLA-DR、B相关;包涵体肌炎患者的HLA-DR频率比正常人高两倍。

  2、病毒

  30%PM光患者有抗Jo—1抗体。此抗体抑制氨酸trNA合成酶的活性。此酶有一段氨基酸序列与小RNA病毒外壳抗原的序列相似,而小RNA病毒能招致小鼠肌炎,因此设想小RNA病毒感染,通过分子茉模拟机制,诱发人类肌炎,部分DM病人血中抗克萨奇病毒抗体的滴度升高,使人怀疑该病毒是治病原因之一。

  3、免疫异常

  患者常可检测到高水平的自身抗体,如肌炎特异性抗体,其中抗J0-1抗体最常见;PM/DM常伴发其他自身免疫病,如桥本甲状腺炎、突眼性甲状腺肿、重症肌无力、1型糖尿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病等。

02特发性炎症性肌病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患者如出现各种并发症可对症治疗,如腕管综合征可行手术减压,肢端坏疽需要手术切除,合并感染时加用抗生素等。

03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有哪些典型症状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的临床表现为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等症状。

  1、多发性肌炎

  多发性肌炎(PM)起病多隐袭,病情于数周或数月发展至高峰,受累肌群包括四肢近端肌肉、颈部屈肌、脊柱旁肌肉、咽部肌肉等,但面肌受累罕见。肌无力是主要症状。部分病人肢体远端肌肉也受累,表现前臂、手、小腿、足无力。体检可见有肌力低下,25%患者肌肉有压痛。晚期可出现肌萎缩。罕见的爆发型表现为横纹肌溶解,肌红蛋白尿,肾功能衰竭。除肌肉、内脏系统亦可受累,尸检资料近1/4患者有心肌炎,临床表现为心电图异常、心率失常、心力衰竭等。1%—10%额患者发生间质性肺纤维化,出现肺功能障碍、气短。严重咽下困难,可导致吸入性肺炎。全身表现可有发热、关节痛、体重减轻、雷诺现象等。

  2、皮肌炎

  皮肌炎(DM)除肌炎表现外,尚有皮疹,可出现肌炎之前、同时、或以后出现。皮疹可为多样性,但典型皮疹为面、颈、前胸上部弥漫性红斑(又称红皮病)以及关节伸侧的红斑性鱼鳞屑性疹,疹中间可以萎缩。如发生在掌指关节及近端指肩关节背面则称Gottron斑丘疹,颇具特征性。上眼睑可有特殊淡紫色肿胀,称为向阳性皮疹,也是本病的一特征。还可出现指甲基底、指甲双侧充血以及腱结节。

  3、恶性肿瘤相关DM或PM

  恶性肿瘤相关DM或PM约占DM和PM总数的10%。DM或PM可先于癌肿1—2年出现、同时或后于肿瘤出现。所患肿瘤多是肺、胃、结肠、乳腺、卵巢癌和淋巴瘤。因此所有成人DP、PM患者,尤其是40岁以上者均应警惕肿瘤的存在,肿瘤的存在是否使肌炎难治,肿瘤的去除是否使肌炎容易治愈等问题尚不明确。

  4、儿童DM或PM儿童大多患皮肌炎

  儿童DM或PM儿童大多患皮肌炎特点是多伴发血管炎,出现消化道出血,胃肠粘膜坏死,胃肠穿孔或视网膜血管炎等症;起病急骤较成年人多见,肌水肿和肌痛明显;后期多发生皮下和肌钙化、肌挛缩。

  5、其他结缔组织病伴发PM或DM

  许多结缔组织病,特别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皮症、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炎等常并发肌病或肌炎,但一般症状不重。如有典型DM或PM的临床表现和检查依据,则称为重叠综合征,约占DM和PM总数的2%。

  6、包涵体肌炎

  包涵体肌炎老年男性较多见,发病率可占DM和PMD1/7。可有不典型临床表现,如不对称性,远端肌无力。诊断依据是光镜下肌核、肌浆内有嗜伊红色包涵体及电镜下肌核与肌浆有异常纤丝等改变。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该病治疗无效。

  7、无肌病性皮肌炎

  约10%的DM患者,临床及活组织检查证实有DM皮肤改变,但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无肌炎证据,称为无肌病性DM。可能是疾病早期,或“只有皮肤改变阶段”,或是一种亚临床类型DM。

04特发性炎症性肌病应该如何预防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病因目前还不明确,所以无有效预防措施,平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去除可能的诱因,如风寒、湿热等不良因素对人体的侵袭

  2、加强身体锻炼生活规律,注意劳逸结合,增强体质,减少危险因素如吸烟、酗酒,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3、加强营养,预防感染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4、注意饮食平时生活中坚持吃低脂肪食品,如瘦肉和低脂乳制品等

  5、调畅情志,保持心情愉快

05特发性炎症性肌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患者应做血沉、肌电图、肌活检等检查。

  1、血沉常增快,血白细胞正常或增高。

  2、肌酶谱血肌酸磷酸激酶(CpK)最敏感,但醛缩酶、丙肝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也有诊断价值,99%患者有酶升高。肌炎的急性期肌酶谱升高,提示肌肉受损分解,病情好转后下降。病程中多次检测,连续观察可判断肌炎进展过程。

  3、90%患者肌电图有异常。典型表现为低波幅短程多相波;插入(电极)性激惹增强,表现为正锐波,自发性纤颤波;自发性、高频放电。肌电图示肌原性损害,对本病有重要诊断价值。

  4、肌活检90%有异常,表现为肌纤维变性或空泡性坏死,肌纤维粗细不一,有再生现象,质有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化。

  5、自身抗体抗J0—1抗体特异性强,PM患者阳性率可达30%,在DM为10%。少数患者可查到对DM/PM有特意特异性的抗PL—12、SRP、M1—2、PM—Scl抗体。不出现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系统性硬化症的标记抗体。

06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病人的饮食宜忌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的临床药膳疗法通常以补益为主,健脾补肾,可作为饮食的药物有山药、薏苡仁、土茯苓、冬虫夏草、当归、枸杞子、阿胶、灵芝、紫河车等对改善肌肉的功能具有一定的疗效。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患者宜少吃精制糖、白面、腌制食品,牛、羊,猪肉以及饱和脂肪的食物;尽可能不进食海产品(鱼、虾、蟹)等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忌食辛辣刺激食物(葱、姜、蒜等);少食油腻性食物;勿饱食;不吃或少吃芹菜、黄花菜、香菇等增强光敏感或促进免疫功能的食物。忌多食新鲜水果、蔬菜、粗粮、脱脂牛奶、鱼及家禽,特别是维生素B含量丰富的果蔬,对肌肉组织的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07西医治疗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的常规方法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早期多属痹证和阴阳毒临床表现,中晚期多表现为痹痿证或痿证。

  1、风热伤肺

  主症:发热恶寒,皮痛,肌痛,面部红赤,眼睑紫红,肢软无力,或胸闷咳嗽,或气短咽干,脉浮数无力,舌红、苔白。

  治法:清热解表润肺。

  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减。冬桑叶15g,生石膏25g,白人参15g,生甘草5g,胡麻仁15g,麦门冬15g,枇杷叶15g,阿胶15g,杏仁15g。

  加减:发热者加青蒿、连翘;皮肤症状明显者加紫草、葛根、蝉蜕;气血不足者加当归。

  2、脾虚湿热

  主症:肌肉疼痛,四肢痿软无力,身热不扬,头痛如裹,眼睑紫红,身有红斑,食少纳呆,吞咽无力,或腹胀便溏,脉滑数,舌红、苔腻。

  治法:健脾益气,祛湿清热。

  方药:升阳益胃汤加减。柴胡15g,甘草15g,黄芪25g,白术15g,羌活15g,升麻15g,黄连15g,半夏15g,陈皮15g防风15g,茯苓15g,当归15g,白芍25g,党参15g。

  加减:湿盛加木瓜、土茯苓、薏苡仁;热盛加葛根、生石膏。

  3、湿毒化热

  主症:发热,口微渴,颜面红赤,眼瞪紫红,身有皮疹,肌晦疼痛,肢软无力一,或胸闷腹胀,或溲赤便干,或皮肤作痛,脉濡数或滑数,舌赤、苔黄腻。

  治法:解毒利湿清热。

  方药:清营汤加减。水牛角15g,生地25g,玄参15g,竹叶15g,金银花15g,连翘15g,黄连15g,丹参15g,麦冬15g。

  4、肝肾阴虚

  主症:病久不愈,邪恋不去,症见身倦神疲,肢软无力,头晕腰酸,肌肉萎缩,皮肤不荣,手足麻木,午后发热,脉细数或虚数,舌红、少苔。

  治法:滋补肝肾,舒筋通络。

  方药:一贯煎合四物汤加减。北沙参15g,麦门冬15g,当归身15g,生地黄25g,熟地黄15g,枸杞子15g,川楝子15g,川芎15g,白芍25g。

  加减:若肌肉萎缩明显加蜈蚣、僵蚕、黄芪;手足拘挛者加钩藤、珍珠母。

  5、脾肾阳虚

  主症:皮损黯红,肌肉酸痛或萎缩,雷诺征,头部下垂,难以站立,腰酸腿软,眩晕耳鸣,畏寒肢冷,遗精尿频或带下清稀,苔薄质淡,脉沉细濡缓。

  治法:温补脾肾,益肾壮阳。

  方药:金匮肾气丸之汤剂加减。

  分析:方中重用熟地,配山萸肉补益肾阴而摄肾气;山药、茯苓健脾渗湿;泽泻、丹瘦活血利湿;附子、肉桂补命门真火。

  6、脾湿痰阻

  主症:肌肉酸楚,松软无力,浮肿而黯褐,纳食减少或痰多气急,呕吐痰涎,舌淡、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益气健脾,化湿通络。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7、血瘀阻络

  主症:肌肉疼痛如刺如锥,按之加剧,固定不移,舌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治法:化瘀通络。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分析:方中秦艽、羌活祛风除湿;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祛瘀;没药、五灵脂、香附行血止痛;牛膝、地龙疏通经络;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身体重着、舌苔厚腻,瘀而化热,湿热偏重者,可加苍术、黄柏;病久气虚,而致气虚血瘀,可于方中加黄芪,以益气化瘀。

相关文章

微信扫一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