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病因尚不明确,根据遗传方式,该病可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和显性遗传型。
Ⅰ型:巨红细胞伴骨髓巨幼样改变和核间染色质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许多患者中CDAN1等位基因中仅一个被确认存在可检测的突变。在极少数病例中并未发现CDAN1突变,因此可能存在其他Ⅰ型CDA的致病基因。部分患者存在血缘关系,呈家族性发病。起病年龄从出生到成年,平均年龄10岁,男女比例1.1∶1。
Ⅱ型:正红细胞或巨红细胞伴骨髓双核红、多核红、核碎裂等,酸溶血试验阳性。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Ⅱ型CDA可被视为一种分泌途径异常的疾病,进而导致了糖基化的异常。幼红细胞最终成熟释放缺陷是另一项重要的特色,其原因仍有待探索。其他COPⅡ组分亦有突变,但在红细胞系并未发现。部分患者有血缘关系,发病年龄从出生到成人,平均年龄14岁,男女比例为0.9∶1。
Ⅲ型:巨红细胞伴骨髓12个核以上的多核红(巨型有核红细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相关基因定位于15q22-2549。亦有报道一些散发的病例被诊断为CDA-Ⅲ50。在缺乏遗传学资料时,很难评估这些散发病例同显性遗传型的相关性。主要来自大约16个家族。男女比例为0.8∶1。诊断时的平均年龄是24岁,从出生到老年均可发病。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又有人报道了界于Ⅰ、Ⅱ型之间的CDA,还有人报道了所谓CDA Ⅳ型,其主要特点是:骨髓形态类似于CDAⅡ型,但“i”抗原正常。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至今不清楚。体外研究提示:各型CDA的造血异常主要在红细胞系本身,造血微环境及粒系、巨核系细胞无明显异常;形态上正常或无明显异常的红细胞与形态上明显异常的红细胞均来自同一克隆;核碎裂、多核可能与核蛋白合成异常、核膜异常或缺乏、核孔增宽、胞质和核内物质分布紊乱有关。
病理改变:患者铁代谢加快,是正常人的10倍,骨髓中幼红细胞增生旺盛,致肠道对铁的吸收增加,运铁蛋白饱和度增高,而铁利用率下降,铁清除增加。骨髓中幼红细胞破坏增加,仅30%的红细胞能进入外周血。患者间接胆红素和乳酸脱氢酶增高,结合珠蛋白水平降低,转铁蛋白饱和度增加。红细胞寿命轻度缩短。部分患者HbA2增高,珠蛋白链合成不平衡,非-α/α链比例降低(0.5~0.7)。酸溶血试验阴性,红细胞i抗原效价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