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味道“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
这是林语堂在《秋天的况味》的一段文字,细细读来,温润入心。
不烈不淡的风、宜人馥郁的桂香、肉肥诱人的螃蟹……这些专属于秋天的“物件”,怎么能不爱上她。
不过,初秋虽迷人,却有一些是不叫人欢喜的。比如,你有没觉得懒洋洋,浑身乏力,或者口干舌燥的。是病不是“病”,这秋“病”也是恼人。
秋乏兑现夏季欠下的“债”
上午9时的办公室,打开窗帘,阳光正好。想象当中,应当是元气满满,干劲十足的工作场面,殊不知,哈欠声此起彼伏,一个接着一个。
午休时,大家不由地说到同一个话题,“困”。
“昨晚我不到10时就睡下了,一觉睡到早上7点多,将近10个小时,简直婴儿般的睡眠。”同事A说,可是一早起来,关节酸痛,“整个人散架了。”
同事B说,他现在只要能坐着决不站着,只要能躺着决不坐着,“还是困啊。”
“事实上,这些都是秋乏的表现。”浙江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姚惠说,“秋乏”实则是夏季耗欠下的一笔“身体债务”,是向机体发出周期性修整的信号。
“昨天上午,一位58岁的女士来门诊,她说最近常犯困,四肢乏力,前夜睡饱8小时,第二天清晨醒来依然疲乏无比,而且还伴有早起有痰,刷牙恶心、食欲不振的情形。”姚惠说,从中医角度讲,秋乏是阴阳消长的结果。“炎热夏季,人体大量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和神经系统负担增加,加之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舒适的环境调节,人体过度消耗了能量,失了‘老本’。”
到了秋季,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散发以及水盐代谢也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人体进入生理休整阶段。一些潜伏在夏季的症状便会出现,身体也产生莫名的疲惫感。
“事实上,秋乏是人体对温度、湿度等气候变化而自发形成的保护性调整,属于过渡性的正常生理现象,随着人体对外部环境的逐渐适应能自行缓解。”姚惠说。
4招赶走秋乏
姚惠提出4点建议:
1、加强锻炼。锻炼以早晚为好。锻炼的方法以登山、散步、做操等简单运动为宜,有助于平复情绪、解除秋乏。
2、保持充足睡眠。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中午适当“充充电”。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睡“子午觉”不仅具有防病保健的意义,还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3、室内养些植物。秋季的困乏与人体缺氧也有一定关系,因此,可在室内放置一些能吸收二氧化碳等废气的花草,如盆栽柑橘、吊兰、橡皮树、文竹等。
4、伸懒腰干梳头。伸懒腰时可使人体的胸腔器官对心脏、肺部产生一定的挤压,利于心脏的充分运动,从而给各个组织器官提供更多的氧气;让手指像梳子一样梳理自己的头发,可促进头部血液的循环。
秋分到秋燥起
上周四,秋分节气。秋分,意味着昼夜等长,代表真正进入到秋季了。时隔半年,光明与黑暗再次实现了生命的大和谐,此后北半球进入冬半年,白昼与温暖也将让位于黑夜和寒冷。
秋分时节,还有一个明显的气候特征就是降水量明显减少,天气干燥,身体容易因为缺水出现“秋燥”现象。
老妈最近要求我去超市购物的时候,再带一只护手霜。“还没到冬天呢,怎么要擦护手霜呢。”我问妈妈。
“你看,确实有点干燥。”妈妈把手伸到我面前,手背皮肤的确有点干燥起皮,摸上去毛糙糙的。
“秋天水分较夏季明显减少,‘秋燥’会使人出现皮肤干燥、起屑,毛发枯燥少光泽,口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干咳少痰等现象。”浙江医院针灸科中医师刘菁说。
补补水解秋燥
想要缓解“秋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补充分水。除了多吃一些,如百合、银耳、淮山、秋梨、莲藕等滋润的食物。还要减少食用葱、姜等辛辣食物,还要少食油腻大和易上火的食物,尤其是体弱多病之人,更不可过食寒凉冷饮,可适当多吃些酸。
另外,刘菁还建议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水溶性维生素,也能起到补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