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鼠疫杆菌属肠杆菌科的耶尔森菌属,为革兰阴性小杆菌,无鞭毛,无芽孢,有荚膜,兼性需氧,鼠疫杆菌含有多种抗原,与致病性和免疫性有关的有F1,T,V3种:
1、F1抗原病菌的荚膜抗原,为一种糖蛋白,有高度特异性,已广泛用于血清等诊断。
2、T抗原中的鼠毒素,仅对鼠类有毒性,而细胞壁内的脂多糖内毒素则可引起人体热,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补体激活和组织病变。
3、V和W抗原由质粒介导,仅存在于毒型菌株,保护病菌能在单核巨噬细胞内繁殖。
鼠疫杆菌对外界抵抗力弱,特别对热和干燥敏感,日晒和常用消毒剂均可杀灭,耐寒冷,在脓液,痰和土壤可存活1年以上。
二、发病机制
鼠疫杆菌多自皮肤侵入人体,经淋巴管至淋巴结,引起原发性出血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病菌释放毒素可引起全身毒血症状,病菌可进入血液循环,并在其内大量繁殖引起败血症,可有感染性休克,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病菌从呼吸道侵入则引起原发性肺鼠疫,出血性支气管炎和坏死性肺炎,出血坏死性肺门淋巴结炎和纤维素性出血性胸膜炎。
并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严重者引起呼吸衰竭。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低热、干咳、肌痛。数天后病情急骤加重,表现为高热、寒战、呼吸急促、喘鸣、发绀、咯血样痰、大汗和心率增速,颈、胸部可有皮下水肿。肺部可闻及散在的细湿啰音和捻发音,可有大量胸腔积液。体征与病情严重度不成正比。X线除显示肺炎外,胸腔积液,典型表现为纵隔增宽。患者病情大多危重,
常并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也可继发脑膜炎,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抽搐、昏迷,有明显脑膜刺激症。
症状
潜伏期短,一般3~5天,原发性肺鼠疫为数小时到3天,起病急, 高热 伴 畏寒 , 寒战 ,全身毒素症状, 淋巴结肿大 ,可有呕吐, 腹泻 , 肝脾肿大 及出血表现,肺鼠疫多由腺鼠疫血行播散引起,少数为原发性吸入性肺鼠疫, 咳痰 为脓血痰, 胸痛 , 咯血 , 呼吸困难 , 发绀 ,肺部体征少,可有少量湿 啰音 及 胸膜摩擦音 。
体征
与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致为本病之特征,如抢救不及时,可出现 意识障碍 ,多死于 休克 及 呼吸衰竭 ,因病死后全身皮肤呈黑紫色,故有“黑色病”之称。
疑似病人均应报告疫情,肺鼠疫须严格呼吸道隔离至痰菌阴性,控制鼠间鼠疫灭蚤以切断传播途径,加强个人防护疫区居留者及鼠疫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在2周前接种菌苗,有效期1年,接触病人者可用药物预防链霉素每天1g肌注,或磺胺嘧啶4g/d分,4次口服
1.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甚至呈类白血病反应,轻中度贫血伴血小板减低。
2.细菌学检查:细菌学检查是确诊本病的依据,可取淋巴结穿刺液,痰,血或脑脊液,压片或印片染色镜检,亦可做培养和动物接种。
3.血清学检查:鼠疫病的凝集试验为常用的诊断方法,反向 血凝试验 检测抗体急性期及恢复期抗体效价增长4倍以上,或效价≥1∶100有诊断价值。
4、X线胸片:表现为支气管肺炎或融合性实变阴影。
肺鼠疫患者的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此外,患者还需注意忌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给患者流质饮食,并供应充分液体,或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以利毒素排泄。
一、治疗
本病发病急,病情重,进展迅速,传染性强。必须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1、消毒隔离:严格隔离,病室灭鼠、灭蚤。彻底消毒病人排泄物。医护人员有严密的自身防护措施。
2、病原治疗:早期应用有效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传统常用药物包括链霉素、四环素和氯霉素。链霉素是首选药物,成人剂量每天30mg/kg,分2次肌注或首剂1g肌注,后改为0.5g,1次/6h。严重病例首次1g,后改为0.5g,1次/4h,病情好转后改为1次/6h,疗程10天左右。氯霉素每天60mg/kg,分4次口服或静滴,疗程同上。目前最有效的抗生素为头孢曲松和环丙沙星,单一药物有效。
3、对症支持:急性期绝对卧床,足量补液以利于毒素排出。补液、输血或血浆。毒血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呼吸困难、循环衰竭者应予以吸氧,纠正休克。淋巴结肿大在局部应用5%鱼石脂乙醇外用,脓肿形成可切开引流。
二、预后
如抢救不及时可出现意识障碍,多死于休克和呼吸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