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侵袭性大肠杆菌感染是由EIEC引起的肠道传染病。EIEC是1967年从“痢疾”病人大便中分离获得的一组致腹泻大肠埃希杆菌。EIEC与志贺菌有类似的生化特性,无动力,对乳糖不发酵或发酵缓慢,有共同抗原,均为侵袭性致病菌,也称痢疾样大肠埃希杆菌,可侵入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引起炎性反应。要注意对两者进行鉴别,鉴别培养基有枸橼酸盐培养基、醋酸钠培养基。常见之O血清型有:O28、O29、O32、O112、O124、O136、O143、O144、O152、O164、O167等。EIEC不产生肠毒素,主要侵犯结肠,形成肠壁溃疡。致病毒力强,只要10~100个细菌即可发病。污染水和食物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因接触传播,形成散发病例。成人、儿童均可发病。简单一点说病因就是EIEC侵袭肠黏膜上皮细胞,细菌死亡后释放出内毒素,破坏细胞形成炎症和溃疡,引起腹泻。临床较少见,主要侵犯较年长儿童和成人。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感染的并发症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菌血症,菌血症主要见于儿童,有营养不良、镰状细胞贫贫血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国外已有100多例,国内也有少数病例报道,合并菌血症者症状较严重,病死率高达46%。菌血症多见于发病后1~2天,抗生素治疗有效。
第二种是溶血尿毒症综合征,溶血尿毒症综合征主要见于痢疾志贺菌感志贺菌感染。有些病例开始时有类白血病反应,继而出现溶血性贫血及DIC。部分病例出现急性肾衰竭,肾脏大小动脉均有血栓及肾皮质坏死,肾小球及动脉壁有纤维蛋白沉积,约半数病例鲎试验阳性,多数病例血清中免疫复合物阳性。内毒素血症可能和发病有关,但其他细菌引起的内毒素血症并无类似表现。本病预后严重。
第三种是关节炎,关节炎多发生于菌痢后2周内,可能为变态反应所致,主要累及大关节,可引起膝、踝关节红肿、渗液。关节液中有凝集志贺菌的抗体,血清抗“O”效价正常。用激素治疗可以迅速缓解。同时由于肠侵袭性大肠杆菌感染是具有一定危险的,所以一定要更加的小心谨慎处理应对不同的并发症,在必要的时候及时去医院应诊,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症状与菌痢不易鉴别,确定诊断必须有EIEC血清凝集试验阳性,同时大便培养所得之大肠埃希杆菌作豚鼠角膜试验亦阳性。治疗同菌痢,对于重症需抗菌治疗。EIEC侵袭肠黏膜上皮细胞,细菌死亡后释放出内毒素,破坏细胞形成炎症和溃疡,引起腹泻。临床较少见,主要侵犯较年长儿童和成人。临床表现类似菌痢。当然无论什么情况,在出现这些症状之后都应该立即就医,不能忽视。以防病情加重。
1.肠侵袭性大肠杆菌感染在多数情况下属于自限性疾病,多于1~2周内痊愈所以对几个情况的预防需要特殊注意:
2.老体弱、婴幼儿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并发症多,所以一定要小心谨慎,加强预防;
3.中毒性菌痢病死率较高,尤其是呼吸衰竭型,如果有相关症状要立即就医;
4.痢疾志贺菌Ⅰ型引起症状较为严重,而福氏菌易致慢性,耐药性菌株则影响疗效,所以在预防上面要小心谨慎;
5.采用适当抗菌药物对清除感染有重要作用用药不当、疗程不足、治疗不及时均影响疗效综上所述,最重要的就是免疫力底下人群可以长期采用抗菌药物来增强免疫力来保持自己身体健康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感染的确诊必须大便培养。所得之大肠埃希杆菌作豚鼠角膜试验亦阳性。所以去各个医院也可以根据检查项目判断此医院在这个病上面是否有相关权威。该病不能够预诊,必须要确定诊断必须有EIEC血清凝集试验阳性,所以千万不能嫌麻烦不亲自去医院,为了健康一定要脚踏实地。肠侵袭性大肠杆菌感染主要应与菌痢进行鉴别,这些疾病容易与该病混淆,虽然病状有些相似,但是相差其实还是很多的,如果治疗方法错误很可能会耽误治疗乃至加重。所以一定要明确分清。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感染病人应注意饮食调理。发病初期正是肠道急性充血、水肿、发炎和渗出的严重阶段,此时肠蠕动活跃或处于痉挛状态,其消化吸收功能都比较弱,所以,在起病后8~12小时内,患者可吃流质食物,如大米粥、鸡蛋面糊、细挂面等。如腹泻严重或出汗较多,还应适当给病人多喝一些汤水,以补充体内水、维生素和电解质的不足。
好转期可给患者吃些容易消化及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薄馄饨皮、蒸蛋羹等。宜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每日进食4~5次。需要注意的是,此时不宜喝牛奶和吃大量的蔗糖。
恢复期要特别注重节制饮食,饮食上宜吃些清素、软烂、温热的食物,避免过早地进食肥肉、油炸食品、生冷坚硬的食品以及多纤维食物,如芹菜、黄豆芽、韭菜、蒜苔等。恢复期后2~3天左右,即可按正常饮食进餐。
在西医治疗方面,由于近年来EIEC对各种药物及抗生素的耐药性增长,目前对常用抗菌药物如磺胺、链霉素、氯霉素与四环素大多耐药,临床疗效降低。所以对于EIEC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当地流行菌株药敏试验或患者大便标本培养的结果进行选择,避免无针对性的滥用。在一定地区内注意轮换用药。抗菌药物疗效的考核应以粪便培养阴转率为主,治疗结束时阴转率应达90%以上。
常用药物一共有三种,第一种是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口服易吸收等优点,近年耐药株逐渐增多,耐药性也可通过质粒介导。对志贺菌感染常用环丙沙星400~600mg/d,分2次或3次口服,疗程3~5天。其他新的喹诺酮类药物,对志贺菌感染也有效。
第二种是甲氧苄啶:剂量为2片/次,2次/d,疗程7天。根据我们使用结果,治愈率可达95%以上。近年来耐药性逐步增长,疗效有下降趋势。对有磺胺过敏,白细胞减少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忌用。
第三种是抗生素:EIEC对常用抗生素如氯霉素、链霉素、氨苄西林大多均已耐药,部分菌株对多西环素仍然较敏感。多数致病菌体外试验对卡那霉素、庆大霉霉素仍较敏感,但仅能注射用药,即时效果较好,由于肠壁组织内药物浓度较低,不向肠腔排泌,不易清除细菌,易复发,宜和甲氧苄啶口服合用。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亦对志贺氏菌有较好的疗效,必要时也可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