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网友投稿

疾病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全腹 > 肠吸收不良

肠吸收不良简介

相关问答

  肠吸收不良综合症指小肠消化及(或)吸收功能减退,使肠腔内一种或多种营养成分不能被顺利转运至体内,而从粪便中排出,使患儿发生营养缺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是儿科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幼儿因病理原因导致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不能被小肠吸收,不同的营养成分常均有不同程度吸收障碍。

  常见的表现有腹泻、体重减轻、乏力、水肿,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的表现:如铁、叶酸或维生素B12 吸收不良所致的贫血,脂肪吸收不良所致的脂溶性维生素K 吸收不良和低凝血酶原血症而引起的出血倾向等症状。不同种类营养成分吸收不良常各有其特异的临床表现。糖吸收不良的患者,容易产生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刷状缘损害的疾病,如病毒性肠炎、慢性腹泻病、蛋白-热量营养不良等。脂肪吸收不良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腹痛、腹胀、呕吐等,还可引起体重减轻、营养不良性贫血、低蛋白血症、口腔炎、继发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的症状、生长发育滞后等症状。蛋白质吸收不良的病人主要表现为粪便颜色浅,有臭皮蛋气味,并出现与低蛋白血症有关的症状。

【详情】

01肠吸收不良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引起肠吸收不良的病因可由很多种,也很复杂,在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过程中,任何环节出现故障均可导致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对相同类型营养元素的吸收不良的原因也多不相同。

  糖吸收不良主要是小肠黏膜缺乏特异性双糖酶,使食物中双糖不能充分被水解为单糖影响其吸收,也偶见单糖吸收发生障碍。淀粉酶除新生儿外,罕见缺乏,一般不引起临床问题。人体经口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有淀粉、乳糖及蔗糖,它们必须经过消化、水解为单糖后才能被小肠吸收。淀粉包括直链及支链两种,均为葡萄糖的多聚体,唾液及胰腺中的淀粉酶,可水解淀粉,使其分解为麦芽糖(含二个分子葡萄糖)、麦芽寡精(由几个分子葡萄糖组成)及糊精。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上的糊精酶(即异麦芽糖酶)可水解糊精分子,麦芽糖酶可进一步水解麦芽糖最终将这些糖均分解成葡萄糖方可被吸收。糖吸收不良的类型可分为糖吸收不良可分为原发及继发两类。

  1、原发性糖吸收不良:

  吸收不良是由于Na -葡萄糖,Na -半乳糖载体蛋白先天缺乏所致,病儿果糖吸收良好。

  2、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及单糖吸收不良:

  因乳糖酶分布在小肠绒毛的顶端,凡能引起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及其刷状缘受损的疾病均可继发双糖酶缺乏,病变严重、广泛,也可影响单糖的吸收,例如急性肠炎(尤其累及小肠上部者,如轮状病毒肠炎、蓝贾第鞭毛虫感染等)、慢性腹泻、蛋白-热卡营养不良、免疫缺陷病、乳糜泻及小肠手术损伤等。

  3、脂肪吸收不良:

  脂肪吸收不良又称脂肪泻,是脂肪消化、吸收不良所致的综合征可在多种疾病中见到,如胰、肝、胆及肠道疾病。

  由于肠道病变引起的脂肪泻,多同时伴有其他多种营养素的吸收不良,称吸收不良综合征。

  4、蛋白质吸收不良:

  由肠黏膜渗出丢失,如牛奶或豆蛋白耐受不良、乳糜泻、蓝贾第鞭毛虫病、炎性肠病及肠淋巴管扩张症等均可发生蛋白质由肠道丢失,可通过测定粪便中α1抗胰蛋白酶证实此蛋白存在于血浆,不能在肠道内被消化水解,因此当肠黏膜有蛋白渗出时,可在粪便中测到α1抗胰蛋白酶。

02肠吸收不良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肠吸收不良指小肠消化及(或)吸收功能减退,使肠腔内一种或多种营养成分不能被顺利转运至体内,而从粪便中排出,使患儿发生营养缺乏。常为多种营养成分均有不同程度吸收障碍。

  肠吸收不良导致的并发症主要是由于各种营养素的缺乏,而导致蛋白质热能营养障碍、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消瘦、贫血等,由于大量损失肠液常并发脱水酸中毒、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小儿反复腹泻会出现臀红、湿疹等。

03肠吸收不良有哪些典型症状

  肠吸收不良的原因的表现有很多,可分为一般性表现和特异性表现。其中,一般性表现有腹泻、体重减轻、乏力、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等,特异性表现根据营养成分的不同而不同。具体表现如下:

  1.一般性表现

  (1)腹泻:常为吸收不良综合征的主诉,由未被吸收的营养物质影响肠道功能所致。糖类在结肠中发酵产生腹胀和食欲不振,水分吸收缓慢可致夜尿增多。常伴有腹部不适和肠鸣音活跃。腹痛多见于慢性胰腺炎、肠梗阻性病变或肠缺血者。

  (2)体重减轻、乏力、水肿:由于营养物质吸收不足及食欲不振,常表现为体重减轻或体重不增、倦怠、乏力。严重持续的营养不良可表现为进行性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甚至恶病质。长期蛋白质吸收不良和不断地从肠腔丢失血浆蛋白质可引起低蛋白血症和周围性水肿。腹泻严重者可出现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病程迁延者常出现营养不良、贫血及生长发育障碍。

  (3)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的表现:如铁、叶酸或维生素B12 吸收不良所致的贫血,脂肪吸收不良所致的脂溶性维生素K 吸收不良和低凝血酶原血症而引起的出血倾向,长期维生素D、钙、镁缺乏引起的手足搐搦症,脂肪泻患者可出现骨质疏松或病理性骨折,慢性低钙血症可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吸收不良患者可由于维生素A 缺乏而表现为夜盲症、皮肤粗糙及过度角化。

  2.主要营养物质吸收不良的特殊表现

  (1)糖吸收不良:正常人乳糖摄入后被小肠黏膜刷状缘的乳糖酶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而吸收,各种原因造成小肠黏膜乳糖酶缺乏,使牛奶中特有的乳糖不能在小肠内充分水解和吸收,造成乳糖吸收不良。糖吸收不良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引起原发性糖吸收不良的疾病有先天性乳糖吸收不良、蔗糖-异麦芽糖酶缺乏、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等;而引起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刷状缘损害的疾病,如病毒性肠炎、慢性腹泻病、蛋白-热量营养不良、免疫缺陷病、小肠手术后等,均可引起继发性糖吸收不良。

  (2)脂肪吸收不良: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腹痛、腹胀、呕吐等,大便主要是脂肪泻,粪便量多、色淡、油脂状、恶臭。由于吸收不良,可引起体重减轻、营养不良性贫血、低蛋白血症、口腔炎、继发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的症状、生长发育滞后等。

  (3)蛋白质吸收不良:单纯的蛋白质吸收不良罕见,一般均在肠黏膜广泛受损时,与脂肪或糖吸收不良同时发生。其临床表现是粪便颜色浅,有臭皮蛋气味,并出现与低蛋白血症有关的症状,如水肿、腹水等,而尿蛋白常阴性。

04肠吸收不良应该如何预防

  因该疾病多数为继发性吸收不良,病因复杂,无法做到有针对性的预防总的预防措施为加强合理喂养,增强体质,防治胃肠道各种疾病和营养障碍性疾病等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合理喂养,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

  2、防治胃肠道各种疾病和营养障碍性疾病等

  3、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注意劳逸结合,多参加体育锻炼

05肠吸收不良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引起肠吸收不良的病因很复杂,在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过程中,任何环节出现故障均可导致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对相同类型营养元素的吸收不良的原因也多不相同。因此,对于该疾病应进行全面的检查。

  1.筛选试验(1)粪便pH测定:糖耐受不良儿新鲜粪便pH多<6,且经常低于5.5(2)粪便还原糖测定:取新鲜粪便1份,加水2份混匀后离心,取上清液1ml,加入Clinitest试剂1片通过与标准卡比色,获得还原糖浓度≥0.5g/dl为阳性,新生儿>0.75g/dl为异常。上述上清液也可加斑氏(Benedict)液后加热,测还原糖由于蔗糖不是还原糖,需将1份粪便加2份1N的HCl,加热后取上清液,此时蔗糖已被水解为单糖,可按上述方法再测还原糖。由于未被吸收的蔗糖常在结肠内已被细菌分解为还原糖,因此实际上常不需先加HCl水解,但如加酸处理后,粪糖比未处理时显著增加提示病儿有蔗糖吸收不良健康搜索。粪便中含有其他还原物质如维生素C可呈现假阳性。

  2.糖-呼气试验:方法敏感、可靠、简便,且无创伤性,但需气相色谱仪测呼气中氢含量。人体本身不能产氢,呼气中氢乃由结肠内糖被细菌发酵所产生。正常人对绝大多数可吸收的糖类在到达结肠前可完全吸收而肠道细菌发酵代谢未被吸收的糖类是人体呼气中氢气的惟一来源,利用这一原理可测定小肠对糖类的吸收不良。摄入某种试验糖前后,测定呼气中的氢气或14CO2,摄入试验糖后如呼气氢升高或呼气14CO2降低表示对该试验糖吸收不良。可在晚间禁食8~12h后测呼气氢作为基数,随即口服待测糖2g/kg最多不超过50g有人主张将剂量减至0.25~0.5g/kg,以减少诱发糖耐受不良症状。每隔半小时收集呼气测氢含量,共2~3h。如氢总量超过空腹时基数值20×10-6ppm,可诊断为被测试糖吸收不良病儿用抗生素可抑制肠道细菌,可出现假阴性。

  3.小肠黏膜活检可通过内镜或经口插入Crosby肠活检导管,负压切取薄层肠黏膜,分别进行组织学检查及直接测定各种双糖酶含量尤其有利于先天性糖吸收不良的诊断。

  4.右旋木糖吸收试验:在肾功能正常健康搜索的情况下测定尿内木糖的排出量,可反映小肠的吸收功能该试验对诊断小肠黏膜普遍性损害所致吸收不良的阳性率达70%以上;对胰腺疾病和仅累及回肠的疾病,木糖试验阳性;肾功能不全者或胃排空延迟者,可出现假阳性。方法:空腹服右旋木糖5g(溶于250ml水中)再饮水200~300ml,收集5h的尿,测定尿内木糖含量。正常值(1.51±0.21)g如排出量为1~1.16g为可疑,<1g为异常。婴幼儿不易采集尿液可测定1h后血中木糖含量,如<200mg/L视为吸收不良。

  5.维生素B12吸收试验或Schilling试验:先肌内注射维生素B121mg,使体内库存饱和,然后口服60Co(钴)或57Co标记的维生素B122μg,收集24h尿液,测定尿内放射性含量。正常人经尿排出量应大于口服量的8%~10%。低于此值为吸收不良,常见于回肠末端吸收不良或被切除后肠内细菌过度繁殖(如盲襻综合征)及内因子缺乏所致恶性贫血等。

  6.14C-甘氨胆酸呼气试验:口服14C-甘氨胆酸370MBq(10mCi),正常人绝大部分在回肠吸收,循环至肝脏再经胆管进入小肠仅极少部分能进入结肠而从粪便排出另一部分则在体内代谢成14CO2通过肺呼出。正常人口服14C-甘氨胆酸后4h内14C02的排出量低于总量的1%,24h粪内排出小于8%。小肠细菌过度繁殖回肠末段病变或外科切除者呼气中14CO2和粪内14CO2的排出量增高。

  7.肠液检查插管至十二指肠或空肠抽取肠液,做镜检或细菌培养;测定肠液中胰酶的活力以评价胰腺功能等。

  8.汗氯测定:汗氯>60mmol/L有助于胰腺囊性纤维性变的诊断。

  9.其他如糖耐量试验:口服2g/kg受试糖后健康搜索,如糖耐量曲线低平,提示存在吸收不良,但血糖可受多种因素影响,结果需结合临床才有意义。用层析法可测定粪糖,并区别各种不同种类的糖,也有采用醋酸铅法测定粪便中乳糖,这些方法对诊断均有参考意义。

06肠吸收不良病人的饮食宜忌

  病人的日常饮食对病情的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含有胃肠类疾病的患者,饮食的作用尤为明显。对于该病的患者应该注意:禁用麦食,多用各种维生素和蛋白质,少进脂肪和碳水化物,避免多渣食物,供给充足水分。治疗初期不用淀粉类食物,而较多给葡萄糖和果糖。可较多给蛋白乳及乳酸去脂牛乳,因富于蛋白质,应作为主要饮食。此外如豆制品、鸡蛋白、瘦牛肉、鱼、鸡肉、肝及猪舌等蛋白质可做成泥和易消化的软食,逐渐增加,以维持患儿营养。也可给熟香蕉或香蕉粉。注意加用鱼肝油或维生素A、D制剂及钙剂。以后逐渐加全牛乳、水果泥、菜泥、麦芽糖及蔗糖等。最后才添加淀粉食品,可先从藕粉类淀粉制品开始,然后试用糕干粉、米粉、代乳粉等。对加用麦粉类食物要十分慎重。如再出现消化吸收不良,应恢复最简单的食品,以后再逐渐添加其他食物,和治疗初期一样。

07西医治疗肠吸收不良的常规方法

  中医认为,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属中医“虚劳”、“虚损”、“脾痿”范畴,多因胃肠等消化系统慢性疾病导致长期厌食、久泻,终而引起脾气痿弱、肾气受损、精气匮乏,整个机体失充营养的虚损病证,病位在脾、胃、肾,病性以虚为主。中医辨证分为脾虚血亏、脾虚湿困、脾胃虚寒、脾肾阳虚四型施治,获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1.脾虚血亏型:症见久不欲食、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形体消瘦、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补脾养血。方用归脾汤加减。药用西洋参、炙黄芪、炒白术、朱茯神、炒枣仁、桂圆肉、广木香、当归、远志、炙甘草、生姜、大枣、首乌、黄精等。

  2.脾虚湿困型:症见脘腹胀痛、肠鸣腹泻、恶心呕吐、形体消瘦、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治宜补脾益气、除湿止泻。方用苍白二陈汤化裁。药用苍术、白术、法半夏、陈皮、茯苓、党参、炙甘草、砂仁、炒苡仁、炒扁豆等。

  3.脾胃虚寒型:症见长期腹泻、反复发作、大便稀溏如油状、脘腹胀痛、喜温喜按、恶心呕吐、食纳呆滞、畏寒肢冷、形体消瘦、神疲乏力、或见水肿、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缓。治宜温中散寒、化湿止泻。方用良附丸合理中汤加味。药用高良姜、香附、炒白术、炙黄芪、干姜、党参、炙甘草、炒苡仁、炒扁豆等。

  4.脾肾阳虚型:症见久泻不愈、腹痛隐隐、肠鸣腹胀、大便稀溏、形寒肢冷、神疲倦怠、食少纳呆、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弱。治宜温补脾肾,固肠止泻。方用自拟愈肠煎。药用炒石榴皮、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煨柯子、炙米壳、吴茱萸、大枣、附子、干姜、茯苓、苡仁、赤石脂、禹余粮、杜仲、锁阳、台乌、沉香、肉桂、小茴香等。

相关问答

相关文章

微信扫一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