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至今未完全明了,可能系一种变态反应。有人认为与C型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有关,它产生的β肠毒素可使组织坏死,并作用于肠管血管,使之发生痉挛和血管内凝血,导致粘膜和粘膜下层水肿、出血、坏死。细菌内毒素血症可以引起非特异性超敏现象,导致血管病变,渗出和血管内凝血而发生本病。亦有人认为过多食入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如花生、大豆、蚕豆及甘薯等)时,使胰蛋白酶活性降低,减弱了胰蛋白酶对细菌所产生毒素的分解与破坏能力,因而致病。某些患儿合并肠蛔虫症,蛔虫可分泌胰蛋白酶抑制物质,可能是诱发本病的因素。
急性坏死性肠炎是一种爆发性的腹部感染疾病,疾病急,发展快,主要以腹部炎症为主,其并发证如下
1.肠梗阻
肠梗阻,指肠内容物通过障碍,通俗地讲就是肠道不通畅。这里肠道通常是指小肠(空肠、回肠)和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急性肠梗阻是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在急诊室可经常遇到。由于种种原因,死亡率仍较高,约为5%~10%;若再发生肠绞窄,死亡率可上升到10%~20%。疾病症状肠梗阻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是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四大症状。
2.休克
一种由葡萄球菌均外毒素引起的综合征,其特征为高热、呕吐意识模糊和皮疹,可很快进展为严重而难治的休克。
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细菌、内毒素吸收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病症和血液动力学紊乱而出现DIC症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可溶性促凝物质入血,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或病理综合征)。在微循环中形成大量微血栓,同时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纤溶)过程加强,导致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贫血等临床表现的出现。
急性坏死性肠炎起病急骤,1/3可有不洁饮食史。临床以急性腹痛、腹胀、呕吐、腹泻、便血及全身中毒症状为主要表现。其典型症状表现如下:
1.腹痛、腹胀腹痛多为突发,持续并可有阵发加重。腹痛部位多在脐周或上腹部。有些患者可有全腹痛,该病在早期可先有轻度腹胀,继则加重。
2.呕吐腹痛发作后即伴恶心、呕吐,吐出物含胆汁、咖啡样或血水样。
3.腹泻及便血程度不一,多者每天10余次。根据病变部位、出血速度,在肠道停留时间及肠蠕动情况不同,粪便可为鲜血、洗肉汤样、果酱样或黑便,并常混有腐烂组织及特殊的腥臭味。如病变限局在小肠者则无里急后重现象。
4.周身中毒症状由于细菌、内毒素的易位造成周身炎症反应可有发热或体温不升、精神萎靡或烦躁,若出昏迷多提示病情严重,出现多器官功能不全并可能有肠坏死的情况发生。
5.婴幼儿症状不典型,产婴多在出生后3~10天发病。
6.体格检查腹胀、腹部压痛,由于炎性渗出可表现不同程度的腹膜刺激征,出现肠型、腹部包块,如发生肠坏死、穿孔可表现典型的全腹腹膜炎体征。对有中毒性休克者,多有呼吸循环系统不稳定,呼吸急促、血压低、心率加快,神志障碍,皮肤花斑样等表现。
急性坏死性肠炎属于食物中毒病症,是由于吃了被污染的食物而引起胃和肠的一种感染,其预防措施有:
1、如正处在婴儿人工喂养期间,所有餐具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消毒;
2、配制好的食物要贮存在冰箱内,因为冰箱中温度较低,切勿把温热的食物存放在保温瓶中或者温度高的地方保存,因为细菌在温暖条件下易大量繁殖,食物更容易变质腐败,增加胃肠感染的风险;
3、配制食物时要格外注意卫生,如切板,菜刀,碗盆等器具必须经过消毒,最好是用开水熨烫或者用八四消毒液浸泡;食品也要用清水洗净,尤其不能使用腐败的肉类作为食品的原料
4、任何煮过的食物在冰箱内贮存不得超过两日,虽然冰箱是低温环境,但是细菌依然在繁殖,只是速度减慢而已,所以尽量吃新鲜的事物;
5、食物若重新加热时,确保要热得滚烫,并加热一段时间,这样可以大量消灭胃肠炎的致病病菌;
6、要在开水中清洗餐具或者用消毒液浸泡,清洗后应该保存在卫生的地方,防治蚊虫接触,以便把不结的细菌带入,造成二次污染,用餐纸擦干而不要用擦盘布去擦
1.腹部X线平片 X线的表现与AHNE的严重程度有关,早期多数可有不同程度的肠腔充气扩张,肠间隙轻度增宽。由于肠壁水肿黏膜炎性渗出而造成肠壁内缘模糊,随着病情进展可发现肠壁积气的影像表现,一般认为系由肠腔内气体通过受损黏膜进入黏膜下或浆膜下所致,由于渗出增多肠间隙随之加宽。晚期多表现有固定而扩张的肠袢、门静脉积气、腹腔积液、气腹等。动态观察腹部肠袢X线变化往往对判断肠管的生机有所帮助。钡剂灌肠X线检查因在急性期会加重出血或引起穿孔,应列为禁忌。
2.纤维肠镜检查 可早期发现肠道炎症和出血情况。
3.B超检查 对胃肠道影像学检查经验的不断积累,有与X线检查有相互补充的趋势采用这一检查手段会更方便,快捷。
急性坏死性肠炎患者宜进有营养的半流质或软食。半流质饮食是一种介于软饭与流质之间的饮食。它比软饭更易咀嚼和便于消化。纤维质的含量极少,而含有足够的蛋白质和热能。常用的半流质食物有肉粥、汤面、菜泥、蛋糕等。
病儿在恢复期一定要严格控制饮食,只有待便血及腹胀减轻、大便潜血阴性后才可进食,恢复饮食应从流质(汤、牛奶、米汤)→半流质(稀粥)→软食→正常饮食,家长不能因患儿饥饿但仍有便血、腹胀而提前给病儿进食,这样往往加重病情反复致大量便血而“前功尽弃”。恢复饮食期间密切观察病情,若有反复再予禁食。
急性坏死性肠炎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加强全身支持疗法、以纠正水电解质失常、解除中毒症状、积极防治中毒性休克和其他并发症。必要时才予手术治疗。急性坏死性肠炎的治疗方法总结如下:
(一)非手术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禁食,腹痛、便血和发热期应完全卧床休息和禁食。禁食期间应静脉输入高营养液,如10%葡萄糖、复方氨基酸和水解蛋白等。腹胀和呕吐严重者可作胃肠减压。腹痛可给予解痉剂。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本病失水、失钠和失钾者较多见。可根据病情酌定输液总量和成分。
3、抗休克 迅速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除补充晶体溶液外,应适当输血浆、新鲜全血或人体血清白蛋白等胶体液。血压不升者可配合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如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剂或山莨菪碱等均可酌情选用。
4、抗生素 控制肠道内感染可减轻临床症状,常用的抗生素有:氨基苄青霉素(4~8g/d)、氯霉素(2g/d)、庆大霉素(16~24万u/d)、卡那霉素(1g/d),舒氨西林(6.0g/d)、复达欣4g/d或多粘菌素和头孢菌素等,一般选二种联合应用。
5、肾上腺皮质激素 可减轻中毒症状,抑制过敏反应,对纠正休克也有帮助,但有加重肠出血和促发肠穿孔之危险,一般应用不超过3~5天。
6、对症疗法 严重腹痛者可予度冷丁;高热、烦躁者可给予吸氧、解热药、镇静药或予物理降温。
7、抗毒血清 采用Welchii杆菌抗毒血清42000~85000u静脉滴注,有较好疗效。
(二)外科手术治疗
1、下列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①肠穿孔;②严重肠坏死,腹腔内有脓性或血性渗液;③反复大量肠出血,并发出血性休克;④肠梗阻、肠麻痹。⑤不能排除其他急需手术治疗的急腹症。
2、手术方法:
①肠管内无坏死或穿孔者,可予普鲁卡因肠系膜封闭,以改善病变段的血循环。
②病变严重而局限者可作肠段切除并吻合。
③肠坏死或肠穿孔者,可作肠段切除、穿孔修补或肠外置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