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小儿慢性骨髓炎最常见的致病菌。骨髓炎的主要感染途径有以下3种:
1、血源性感染
发病前大都有一个未曾正确处理的化脓性感染病灶,如脓肿、疔痈、扁桃体炎等。细菌通过血液循环被带到骨组织而发生骨髓炎,是最常见、最主要的感染途径。
2、创伤性感染
刀伤、弹伤、开放性骨折,或闭合性骨折,或关节手术时无菌操作不严等情况,使病原菌直接由伤口侵入骨组织,引起骨髓炎。
3、蔓延发生感染
蔓延发生感染即直接由邻近的化脓病灶蔓延到骨组织而引起骨髓炎,如指(趾)端感染引起的指(趾)骨髓炎。
小儿慢性骨髓炎容易复发,可并发化脓性关节炎、病理性骨折、大段骨缺损以及骨生长板损伤等疾病,故应引起临床医生和家长的高度重视。
小儿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时病人多有发热、畏寒、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局部有红肿、疼痛、流脓,或由窦道排出小块死骨。在病变静止期,患者可没有全身症。因曾反复急性发作,骨端和邻近关节处可有畸形、肌肉萎缩或挛缩和功能障碍。
慢性骨髓炎在预防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感冒发烧期间,体温不可超过38.5摄氏度如体温超过38.5摄氏度,要尽快使用抗菌、消炎、退烧类针剂、静脉点滴或肌肉注射
2、在外伤骨折或跌打损伤或手术后感染中,褥疮等疾病的发作时,一定要及时治疗,此时可以使用大剂量的抗感染、抗病毒、消炎类药物静脉点滴
3、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疲劳过度过于劳累会造成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时,细菌可乘虚而入,可导致骨髓炎
4、日常生活中,如有其他疾病的发生,治疗期间切不可滥用或长期使用激素类化学药物这类药物使用不当,易加速骨质的硬化,甚至引起骨坏死
小儿慢性骨髓炎在确诊时,除依靠其临床表现外,还需借助化学检查。主要的检查方法有以下几种:
1、细菌培养检查
血培养检查,可呈阳性。窦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呈阳性。
2、x线摄片
x线摄片表现为骨质不规则增厚和硬化,有残留的骨吸收区或空洞,其中可有大小不等的死骨。
3、病理检查
皮肤疑有恶变者,应行病理检查。
小儿慢性骨髓炎在饮食方面,应注意根据不同的治疗分期选择不同的饮食,具体如下:
1、治疗早期
治疗早期需保持体内略偏碱性。做到低脂肪、低糖、低盐,以清、淡、素、全为主,少吃糖、酒、鱼、肉、禽、蛋及动物的油脂,多吃蔬菜、水果、薯类和海藻等。
2、治疗中期
治疗中期多食水果、蔬菜,少荤多素,同时补充一些高蛋白等饮食,以广泛摄取多种营养。可常饮用易消化吸收、营养丰富的新鲜豆浆、花生浆、牛奶等流汁食品。用猪的脊骨、肋骨煲汤,可补充钙、磷、铁、镁、铜、锰等微量元素。
3、稳定巩固时期
稳定巩固时期饮食要多样化,以谷类为主,多食水果、蔬菜,增加奶类和豆制品,适量吃猪瘦肉和鸭肉。不吃烟熏、油炸、霉变食品。忌暴饮暴食、酗酒、偏食。
慢性骨髓炎因局部血供较差,应用抗生素难以进入病灶,因而药物治疗的效果欠佳。目前,小儿慢性骨髓炎主要依靠外科手术治疗,包括摘除死骨、切除窦道、清除肉芽组织、消灭无效腔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采取外科治疗的同时,尚需应用抗生素治疗。有人主张大剂量口服抗生素,持续6~12个月,以消灭残存的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