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黏膜和局部淋巴系统的慢性结节和溃疡性病变。常于皮肤轻微外伤后接触带菌的植物或土壤而发病,故皮损好发于暴露部位。根据皮损特点临床上分为固定型、皮肤淋巴管型和皮肤播散型和皮肤外型四型。
孢子丝菌病的并发症还是较多的。
(一)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
亦称树胶肿型孢子丝菌病。约占各型病例的75%。由外伤处植入,约经5~180d,平均21d左右局部出现一小而硬可推动的无痛性皮下结节,呈红、紫或黑色,穿破皮肤后成为孢子丝菌下疳。有时初起即为溃疡,历数周至数月可愈合并在它处出现新的损害。当病程历久,尚可沿其引流的淋巴管出现许多类似皮下结节。典型病例常侵犯指或腕部,损害连成一串结节,直至臂部,有如“电话线”样。一般后起损害较少溃破,可持续数月、数年。
(二)固定型皮肤孢子丝菌病
在本病流行区,人们由于获得抵抗力,患本病后可不波及淋巴管而局限于一处,故名。常好发于面、颈、躯干,损害呈溃疡、肿胀状、疣状、痤疮样、浸润性、肉芽肿性或红斑样斑块,或呈鳞屑性斑片、丘疹、小结节,也常见卫星状损害。有些地区这型可占患者总数的40%~60%,一般约占20%~25%。在我国江苏北部,此型约占30%或更多。其临床表现多样,可呈结痂渗出性斑块、疣状皮肤结核样,或如丘疹坏死性结核疹、结痂性梅毒疹、着色真菌病及皮肤黑热病样。有时可自愈,也可持久不愈或愈后又在局部呈其它形态复发,此型一般不引起全身播散。
(三)皮肤粘膜孢子丝菌病
此型少见,偶可继发于全身播散。在口腔、咽喉部或鼻部损害初呈红斑、溃疡或化脓性损害,后来变成肉芽肿性、赘生性或乳头瘤样损害。常有疼痛,局部红肿,附近淋巴结肿且硬。粘膜孢子丝菌病有时可如阿夫他溃疡、口腔扁平苔藓或继发性皮肤黑热病,可愈合结疤,但局部仍有菌存在。
(四)皮外及播散性孢子丝菌病
1.骨、骨膜及滑膜孢子丝菌病 据报告,30例皮外型中80%是骨孢子丝菌病,且多有皮肤及皮下组织病变,也可波及骨膜及滑膜致残毁性关节炎。骨常波及指骨、趾骨、跖骨、尺骨、桡骨及股骨、肋骨等。关节孢子丝菌病可致肿痛及运动受限并常有关节腔积液,穿刺液可培养出孢子丝菌。一般来说在皮外型孢子丝菌病中的病菌较皮肤型为多。
2.眼孢子丝菌病 已报告50余例,波及眼睑、泪囊、结膜者占2/3。70%无其它部位孢子丝菌病,故属原发感染,且很少有附近淋巴结病变。如48例中仅5例有淋巴结肿大。其损害呈溃疡或树胶肿性,病程与原发皮肤型相同。
3.系统性孢子丝菌病 较少见,主要发生在糖尿病、结节病及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患者中。此型较皮肤型含菌量更多,病理切片更易找到菌。可由血源播散而波及皮肤、骨骼或肌肉,也可致肾炎、睾丸副睾炎、乳腺炎,偶可波及肝、脾、胰腺、甲状腺及心肌等,播散时常发生高热(39℃以上)、厌食、体重减轻及关节僵直等。
4.孢子丝菌脑膜炎 极少见。可致眩晕、头痛、精神错乱、体重减轻等。脑脊液中蛋白可超过400mg/100mL,细胞数达200~400/mL,主要为淋巴细胞,培养可找到申克孢子丝菌。尸检可见大脑皮质散布许多肉芽肿性小脓疡。
(五)肺孢子丝菌病
由播散波及肺者极少见,迄今仅报告30例。主要由吸入孢子而发病。多见于酗酒者。分两型:
1.慢性空洞型 病程如其它肺真菌病,起病为急性肺炎或支气管炎伴发热、咳嗽、乏力等,好发于肺炎,常误诊为结核,当变成慢性肺炎有结节性损害、薄壁空洞、纤维化及胸水时才被重视,发展严重时空洞增多致干酪样坏死而致死。
2.淋巴结病变型 肺门淋巴结、气管支气管淋巴结可先被波及,有时可致支气管堵塞或自愈,常误诊为原发肺结核,1∶100 OT试验阴性。有时病程可迅速发展。 在X线检查时,第一型见急或慢性肺炎,其广布的粟粒性浸润可如肺结核,其局限病灶可如肿瘤,两者均可发展成空洞;第二型主要是纵隔变宽,可历时甚久,有时也可见散在阴影和肺不张,提示有淋巴结及肺实质的感染。
1.我国南方多见,多累及农民、矿工和造纸工人,病前常有外伤史。
2.固定型 损害常局限在初发部位,可呈丘疹、脓疱、结节、溃疡或浸润红斑等多形性,无疼痛。
3.皮肤淋巴管型 较常见。损害为沿淋巴管向心性发生的紫红、黑色无痛性结节、中央坏死呈溃疡,排列成串。
4.皮肤播散型 少见,可继发于皮肤淋巴管型,远隔部位出现多发性实质性皮下结节,继而软化形成脓肿、出现溃疡。
5.皮肤外型 又称内脏型或系统性孢子丝菌病,多累及免疫力低下者,全身症状明显。
孢子丝菌病是由孢子丝菌所引起的深部霉菌病,主要侵犯皮肤,偶尔也可侵犯粘膜,肺、脑膜和其他内脏器官 防止皮肤外伤对预防本病很重要病人换下的敷料应烧毁,以免污染环境,感染他人 下面有几点得注意的
(1)注意环境温度孢子丝菌病的预防还要注意日常生活的环境温度,要注意温度适宜,不可过高或者过低
(2)注意避免刺激要注意避免一切外来刺激比如,在穿着上,应该选择一些轻、软、宽松的衣物,穿着注意透气同时,还要注意避免用力搔抓和摩擦
(3)避免过度清洗对孢子丝菌病的预防,专家表示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避免过度清洗,特别是用肥皂或消毒药水烫洗,要注意避免还要注意平常不要用橡皮或塑料布来包扎局部
此外,有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专家特别强调的,要注意自身消化功能的正常
一般从临床看,孢子丝菌病查菌及血清学检查就可以鉴别。我们也可以根据病人提供的病史中的外伤史;工作中有一些与土壤、木材、植物、仙人掌等接触史;临床表现有典型皮损等进行相应的诊断。病原学检查孢子丝菌病可分为两个步骤,直接镜检和细菌培养。
病原学检查:
(1)直接镜检:取痰液、脓液或活检组织直接涂片,作革兰染色或PAS染色,在多核细胞内或大单核细胞内或细胞周围,可见有革兰染色阳性、圆形或梭形,直径2~5μm小孢子。偶见菌丝及星形体。
(2)细菌培养:
①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室温下,即有菌体生长。6天后菌落0.5cm直径大小,呈灰褐色膜状菌落,微高于培养面。10后菌落达1.5~2.0cm直径,表面分3带,边缘为膜状白色晕;中带为暗褐色;中央隆起,有皱褶,高低不平,间有少数成刺状菌丝。2周的菌落呈黑褐色,边缘有下沉现象。取材检查时,菌落黏性很大,不易取出。镜检可见直径2μm的细长分隔菌丝。分生孢子柄从菌丝两侧长出,与菌丝成直角,在顶端有3~5成群梨形小分生孢子(2~4)μm×(2~6)μm大小,排列成梅花样。
②胱氨酸葡萄糖血琼脂或脑心浸液葡萄糖血琼脂基上,37℃培养,呈白色菌落,镜检为圆形或梭形孢子,有时出芽,革兰染色阳性。
③电镜检查显示圆形或卵圆形小孢子和细长分隔菌丝孢子,电子密度高,呈辐射形状,中心暗,外套附于细胞壁外侧。菌体细胞壁为中等电子密度,胞质呈微细颗粒状,内有线粒体,内质网和空泡。出芽方式为内分芽型,双相性移行时菌丝机械性断裂为菌丝断片,分生孢子形成上具有多形性。菌丝相中,可见假轴状分生孢子柄,并形成多个顶生分生孢子。
通过检查,发现有以上这些现象,便说明是孢子丝菌病。
预防孢子丝菌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问题。日常饮食不当可导致很多问题,其中细菌感染也是常见的一项,需要引起注意。下面是一些推荐食物。
1、杏仁粒大米茶
取杏仁120克,大米30克,白糖150克。把杏仁用开水浸泡15分钟,去掉外衣,洗净,切成小粒状,再用冷水浸泡;大米洗净,用冷水浸泡30分钟;然后将杏仁粒和大米搅匀磨烂后,加入清水600毫升,过滤去渣,倒入沙锅中,将沙锅置于火上,加水500毫升,加入白糖,把杏仁浆慢慢倒入沙锅中,边煮边搅,直至煮成浓汁,盖上锅盖,熄火闷5分钟即可。
2、金荞麦瘦肉汤
取猪瘦肉250克,金荞麦100克,冬瓜子30克,桔梗15克,生姜3片,红枣5枚。将猪肉洗净切块,沸水过水;金荞麦、冬瓜子、桔梗、红枣(去核)洗净,放入炖盅内,加入温开水盖好,小火隔水炖3小时即可。可佐餐食用,每天1~3次,每次150~250毫升。
3、枇杷叶粳米粥
取枇杷叶5~10克,粳米100克,冰糖50克。将枇杷叶洗净,用干净纱布包好,加清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左右,去渣后加入粳米,再加清水600毫升,猛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熬成稀粥。早晚各1次,趁温服用,3~5天为1个疗程。
4、冬虫草猪肺汤
取猪肺250克,冬虫夏草15克,生姜3片,大葱2根,植物油、食盐和味精少许。把猪肺冲洗干净,挤去泡沫,切块用沸水过水,与冬虫夏草、生姜和大葱一起放入沙锅中,加入清水适量,大火煮沸后,改为小火炖2小时,加入植物油、食盐和味精即可食用。每天1~3次,每次150~250毫升。
饮食应给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的饮食。发热期间,宜用流质或细软无渣饮食,少量多餐。
孢子丝菌病在早期的祖国医学文献中就有关于该病的记载,属于中医学“陈肝疮”“蝼蛄串”范畴。明《外科启玄·陈肝疮》记载:“陈肝疮,是手少阳三焦经,多气多血,生于左、右臂上三五处,如疖肿痛不可忍,不可搽挨,如有头,二七可刺。无脓身热虚硬面赤者,二八日死。又明蚤疽,彻手生疮,变生于手三阴、三阳经,三年而死。痒甚者,一日而死。”临床实践证明,该病结合中药治疗效果更佳。中医辨证多见湿热痰凝证和气滞血凝证2型。
该病中应重视痰瘀的辨证,痰是津液不化所致的病理产物,它按其形状在临床上分为有形与无形2种,有形之痰,咳吐可见,无形之痰,以症测之。瘀是血运不畅的病理产物,津血同源,故痰瘀同病,痰瘀凝聚互结,阻于脉络,发于肌肤形成结节肿块,故在治疗本病中要意识到化痰散结的重要性,在用药中也可加入五味消毒饮、二陈汤、消瘰丸等以解毒化痰散结。常用的软坚散结药物有半夏﹑海藻﹑昆布﹑山慈姑﹑牡蛎﹑僵蚕﹑白芥子﹑夏枯草等。临床实践证明海藻、昆布配以少许甘草使用有更好的散结作用。本病的治疗中碘化钾为首选药,用量每天约60~90 mL,疗程一般为2~3 个月,而且在皮损消退后还需继续服药3~4 周以防复发。这样长期和大量的用药,易引起胃肠道的不适,出现恶心、呕吐、纳差等。根据中医急则治其本,缓则治其标,继而标本兼顾,改善体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优势。在本病的治疗后期可以给予健脾除湿,清解余毒,益气滋阴中药。方可选用四君子汤(泡参、白术、茯苓、甘草)或参苓白术散(泡参、白术、茯苓、薏苡仁、桔梗、莲肉、山药、甘草)合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等方药进行加减应用来发挥中药的优势有研究表明:该菌在40℃以上即可死亡,局部温度上升时组织内噬菌作用及组织代谢亢进,也有利于将该菌体杀灭,这些为用温热疗法治疗本病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