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引起本病的致病真菌有多种,如紫色发癣菌、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及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等。此外亦有报告由絮状表皮癣菌引起者,但少见。病原菌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多数是在理发店刮须时染上,局部外用皮质激素制剂是重要的诱因之一。
二、发病机制
紫色发癣菌、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及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等。前二者可引起浅在性损害,后两种引起深在性损害。主要表现是位于一侧颈部、胡须部毛囊口的真菌性毛囊炎。
由于本病属于真菌感染,主要是造成皮肤损害,对于皮肤瘙痒的病史,抓挠可将真菌扩散到其他地方,引起皮肤的真菌感染。如果指甲并发了真菌感染则导致灰指甲,对于皮肤破损的患者,可因合并细菌感染造成脓性分泌物流出,常伴有发热,C反应蛋白以及血象明显增高。
好发于一侧颈部及下颌胡须部,临床表现主要是位于一侧颈部,胡须部毛囊口的真菌性毛囊炎,临床上可分为两型:
1、浅在型:类似体癣,损害境界清楚,中央有脱屑,周围有轻度化脓性毛囊炎性小脓疱,患部胡须干燥,松动,往往折断,脱落。
2、深在型:类似脓癣,损害为发生缓慢的结节,逐渐发展,相互融合,可形成溃疡,局部浸润广泛,皮肤炎症明显,胡须松动,易于拔脱,压迫毛囊口可有脓液排出。
自觉有痒感,深在型者有触痛,性质顽固,往往经久不愈。
健全各级防治组织机构,开展群众性的卫生宣传教育,广泛宣传皮肤癣菌病的传染途径和传染方式以及预防对策和及时彻底治疗的必要性,教育广大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遵守卫生保健制度等
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一系列体格检查、隔离、管理和治疗制度,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1、对小学和幼儿园的儿童以及理发店、浴池及游泳池等公共场所,进行定期检查、建立卫生保健制度,若发现癣菌病患者,必须进行真菌检查争取早期诊断
2、对已确诊的患者,应立即进行治疗,同时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对于入学、入托的儿童均应进行严格检查,如发现头癣时,应与其他儿童隔离,必须在治愈后经过两次真菌学检查(包括真菌直接镜检和培养)均为阴性时,方得入托或就学
3、对于患者的衣服、被褥、鞋袜、帽子、枕套等用具及理发店、浴室、游泳池等所用器具,均应定期消毒如条件允许可用甲醛(福尔马林)消毒(每立方米容积用福尔马林250ml,温度58~59℃,时间25h),对带有真菌的毛发及鳞屑必须焚毁
4、对于患畜应同时进行检查并予以适当处理在未经确诊前必须封闭管理,饲养场所亦应经常进行消毒,在幼儿园内应提倡不饲养狗、猫等动物
5、治愈判定应包括临床检查、病变材料的真菌学检查遇有可疑时,应重复进行
6、各医院或保健单位应逐步建立皮肤癣菌病的门诊,给予患者以治疗上的便利
7、各医学院校及医疗机关应进行有关皮肤癣菌病的研究工作,特别研究有关头癣和手足癣的有效防治方法,大力培养皮肤癣菌病的保健员和专业护士
1、真菌检查:是通过直接镜检的方法,找到菌丝和孢子,以供初步诊断一种检查方法。
2、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是用对应某一种抗原的抗体(这里被称为一抗)与细胞孵育结合,在采用对应一抗(也就是抗一抗)的抗体(这里被称为二抗,二抗上偶联有荧光素分子)与细胞孵育结合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3、真菌培养检查:是对真菌进行培养并对真菌的菌属进行鉴定,进而对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的方法。
4、皮肤真菌镜检:是通过直接镜检的方法,找到菌丝和孢子,以供初步诊断。而培养的方法,则根据菌落的特征和镜下形态,结构以确定菌种。
5、皮肤涂片显微镜检查:是检查血、尿、脑脊液、胸膜液、心包液及腹膜液中,是否有细菌的存在的一种检查方法。
1、醋浸荸荠膏:鲜荸荠10个,陈醋75克。将荸荠削皮、切成薄片,浸入醋中,放在锅内慢火熬,待醋干后,将荸荠捣成糊状备用。上药后用纸盖好,再以绷带绑好,1日1次。
2、大蒜泥:用大蒜适量,将其捣敷患处,包好,1日换1次,连用5—7天。
3、癣患者宜食用: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瓜果,豆类,蘑菇类食物。
4、癣患者忌食用:忌厚味辛辣之品,避免易致敏和刺激的食物,如鱼虾、浓茶、咖啡、酒类等。
一、治疗
1、内服可选择灰黄霉素,成人每天500mg,连用4~6周,或口服酮康唑每天200mg,也可选择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出现脓肿时,适当增量。
2、同时拔除病须,外用5%~10%氯化氨汞(白降汞)软膏或5%硫磺软膏,2%硝酸咪康唑霜,1%克霉唑软膏。
二、预后
性质顽固,往往经久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