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药物都具有引起药疹的可能性,其中包括中草药物,但以抗原性较强者引起的最多。多为鲁米那,磺胺类,保泰松,苯妥英钠,对氨基苯甲酸,链霉素,金、砷等重金属。其他如羟吡唑嘧啶、甲氧噻吩头孢菌素、甲氰咪胍、氯喹、异烟肼、硫酰脲等亦可引起。此外,对患有先天过敏性疾病的机体及重要器官患有疾病的患者,发生药疹的危险性比较大。
1、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可使原有的其他疾病恶化而死亡,如结核扩散,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以及原有的肾盂肾炎、血栓形成和出血性肠炎因机体抵抗力降低而恶化。
2、继发于恶性肿瘤的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患者,常因恶性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疗而死亡。
3、直接死于剥脱性皮炎的各种严重并发病,常见并发病大致有如下几种:
(1)继发感染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患者由于表皮不完整,抵抗力低下,加上大量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容易并发感染,且感染症状受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影响,不易早期发现,一旦症状明显时,已是十分严重。感染种类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感染,其中细菌感染最多见,大多数侵犯皮肤及呼吸道,甚至导致败血症而死亡。
(2)心力衰竭由于高烧导致心动过速,以及中毒性心肌炎、低血容量等原因,可使病人心力衰竭而死。
(3)其他原因由于低体温可以直接引起死亡,由于药物损伤肝脏而死于肝功能衰竭。
4、其他并发症:可伴发支气管肺炎,中毒性肝炎,肾炎,皮肤感染,甚至败血症。若处理不当,伴发水电解质紊乱、继发感染时也可危及生命。
1、引发药物多为鲁米那,磺胺类,保泰松,苯妥英钠,对氨基苯甲酸,链霉素,金,砷等重金属,其他如羟吡唑嘧啶,甲氧噻吩头孢菌素,甲氰咪胍,氯喹,异烟肼,硫酰脲等亦可引起。
2、临床表现首次用药潜伏期长,一般在20天以上,其中部分患者是在发疹型药疹基础上继续用药而发生,此型药疹在发病开始即有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出现,皮损起初表现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损害,逐渐增重,最终全身皮肤呈现弥漫性潮红,肿胀,皱褶部位出现水疱,糜烂,渗液,结痂,灼痒感重;同时,唇,口腔粘膜潮红,水肿或水疱糜烂,结痂;眼结合膜水肿,分泌物多,畏光,全身浅表淋巴结可肿大,一般于两周后,红肿减轻,全身皮肤开始鳞片状脱屑,手足可呈套状剥脱,头发与甲亦可脱落,病程2~4周,重者可伴发支气管肺炎,中毒性肝炎,肾炎,皮肤感染,甚至败血症,若处理不当,伴发水电解质紊乱,继发感染时也可危及生命。
药疹为医源性疾病,因此,必须注意:
1、用药前应询问病人有何种过敏史,避免使用已知过敏或结构相似的药物
2、用药应有的放矢,尽量选用致敏性较低的药物治疗中应注意药疹的早期症状,如突然出现瘙痒、红斑、发热等反应,应立即停止可疑药物,密切观察并争取确定致敏药物
3、应用青霉素、血清、普鲁卡因等药物时应按规定方法作皮肤试验,阳性者不可用该药治疗作皮试前,应备有急救药物,以应急需目前国家规定皮试液浓度为青霉素500u/ml,链霉素5mg/m1,普鲁卡因0.25%,破伤风抗毒素1:10,用量均为0.1m1
4、已确诊为药疹者,应将致敏药物记入病历并嘱病人牢记,每次看病时应告诉医生勿用该药
在确诊时,除依靠其临床表现外,还需借助辅助检查。本病常规检查:1、血常规。2、尿常规。3、生化全项。应引起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高度重视。
多喝开水及输液可加速过敏药物的排泄。饮食上可有流质、软食、普食逐渐过度,多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进食不宜太烫以减少粘膜损伤出血。口腔糜烂时先食用牛奶,米汤,蛋花汤,嫩豆腐等流质素食,嘱患者尽量多经口进食。以补充所需营养。全身情况较差者,也可静脉补充,病情减轻时再改流质饮食。忌食动物蛋白性食物和海鲜发物,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饮酒。
病因治疗尽可能明确病因,立即停用致敏或可疑致敏性药物,并终身禁用。鼓励病人多饮水或输液以加速药物自体内的排出。对由重金属如砒、金等引起的药疹,要给与络合剂,如二巯基丙醇(BAL)等使之与重金属离子络合后从尿中排出。
对症及支持疗法对重型药疹的治疗原则为及时抢救,尽早收入院治疗。
1、抗休克与供氧对伴发过敏性休克者要分秒必争,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1:1000肾上腺素0.3~0.5ml。呼吸困难者予以吸氧,喉头水肿已堵塞呼吸道时,可考虑气管切开。
2、激素对Steveus-Johson综合征、TEN、重症剥脱性皮炎型药疹者,及早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为挽救生命的关键措施。用量应足以控制临床症状为准。症状控制后应尽快减量至停药。
3、抗组胺药选H1受体拮抗剂,如苯海拉明每次50mg,每日3次或20mg肌注,每日3次等,对皮肢瘙痒与水肿的缓解有一定效果。
4、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注意胶体或蛋白质的输入量,必要时输血或血浆。
5、预防及治疗感染。
6、粘膜损害的处理可用3%硼酸水清洗结膜,皮质类固醇眼药滴眼每3h一次。
7、皮肤损害的局部治疗选用无刺激、具保护性并有一定收敛作用的药物,根据损害的特点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