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病原因
病毒先在鼻咽部繁殖然后侵入血液,可能在单核吞噬细胞中复制,并向全身扩散,故病毒血症是全身症状和皮肤粘膜发疹的基础。病变主要在皮肤的棘状细胞层,呈退行性变性及细胞内水肿形成囊状细胞,核内有嗜酸性包涵体。囊状细胞或多核巨细胞裂解及组织液渗入后即形成疱疹。真皮有毛细血管扩张和单核细胞浸润。粘膜病变与皮疹类似但疱疹常破裂形成小溃疡。此外,在个别死亡病例尸检中发现许多脏器如食管、肝、胰肾盂、输尿管、膀胱肾上腺等有小灶和结节状实变区,伴多个出血灶,镜下见肺间质的渗出液主要为红细胞纤维素及含嗜酸性小体的多核巨细胞。
2、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以皮损区突然发生脐窝状水疱,并伴以全身症状为特征。
并发症有咽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结膜炎、角膜炎、支气管炎、肺炎或其他继发感染。最常见的有睡眠障碍,感染也是比较常见的且又是是严重的并发症;往往还伴有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史,或父母亲有特应性疾病史,近年来有全身皮肤干燥史等。
潜伏期5~9天,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亦可见于成人,突然出现高热,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嗜睡等中毒症状,次日即发疹,常先由原有皮损区开始,波及周围皮肤,甚至为全身性,亦有少数先见于正常皮肤者,表现为原湿疹损害肿胀加剧,其上见散在性或密集性水疱与脓疱,疱顶中央有脐窝状凹陷,基底周围红晕,2~3天后损害可互相融合成片,但附近仍有散在典型皮疹,在5~10天内皮疹分批出现,经8~14天皮疹渐干燥结痂,留有色素沉着及浅表性瘢痕,全身症状亦随之消失。
1、患有特应性皮炎等炎症性皮肤病的儿童,应避免与单纯疱疹患者接触
2、发病后立即隔离,以免传染他人对其用具与衣物亦应消毒(煮沸或曝晒)
3、儿童宜适时进行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
4、积极寻找诱因,及时消除致病因素
5、小心选择衣物,多穿宽松的棉制品;避免用力搔抓和摩擦避免进食容易引起过敏和刺激性的食物如酒和辛辣东西保持周边的生活环境清洁卫生,减少屋尘、螨、动物毛、花粉等变应原的刺激春季气候变化大,要留意气温和湿度的变化,尽量避免环境变化对皮肤造成刺激洗涤时选用温和、不含香料的洗浴产品,洗澡时间不宜太长或水温过热,以免刺激皮肤
卡波西水痘样疹的检查方法如下:
1、病毒培养分离。
2、细胞学检查。
3、组织病理检查:基底层细胞原浆内有Guarnieri小体(牛痘病毒包涵体)。
卡波西水痘样疹食疗方
1、除湿解毒汤:白鲜皮15g、生苡米15g、土茯苓12g、山栀子12g、丹皮12g银花10g地丁15g、木通12g、滑石块15g、连翘10g、生甘草6g7剂为一疗程
2、黄芩滑石汤:黄芩12g、滑石15g、茯苓皮12g、大腹皮12g、黄连12g蒲公英12g、白蔻仁12g通草6g、猪苓12g。7~10剂即可。
一、全身疗法
卧床休息,支持疗法,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发生。可用磺胺、抗生素等制剂以控制感染。对全身泛发者可选用核苷类抗病毒药、阿糖腺苷或干扰素,剂量与用法同单纯疱疹。对严重病例,可用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每天或隔天1次,每次3~6ml,肌内注射。
二、局部疗法
原则为保护患处,预防感染。可外用抗菌、消炎、收敛等药物,如0.5%~1%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或1%~2%呋喃西林溶液湿敷,或1%新霉素软膏、金霉素眼膏、莫匹罗星霜及达维邦乳膏外用。
三、中医中药
临床见证多属热郁湿滞,治宜清热解毒利湿,常用下方。
(1)除湿解毒汤:白鲜皮15g、生苡米15g、土茯苓12g、山栀子12g、丹皮12g、银花10g、地丁15g、木通12g、滑石块15g、连翘10g、生甘草6g,7剂为一疗程。
(2)黄芩滑石汤:黄芩12g、滑石15g、茯苓皮12g、大腹皮12g、黄连12g、蒲公英12g、白蔻仁12g、通草6g、猪苓12g。7~10剂即可。
四、验方
(1)银防汤:银花15g、连翘12g、花粉12g、防风9g、当归9g、丹皮9g、泽泻12g、茯苓12g、黄连12g、生草6g,10剂为一疗程。
(2)疱疹散:小豆根50g、黄连(焙黄)、炉甘石(火煅)、青黛各30g,雄黄、密陀僧各20g,朱砂、轻粉、蟾酥、冰片各10g,共研细末,蓖麻油调匀涂患处,每天3~5次,7天为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