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株立克次体属于斑点热立克次体群,其形态与其他斑点热立克次体相同,培养特性亦颇相似。此种病原体能使雄豚鼠产生睾丸鞘膜炎致阴囊红肿。小株立克次体有特异的颗粒性补体结合原。其可溶性抗原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抗体有部分交叉反应。
由血红异皮螨叮咬后,病菌侵入人体,先在局部淋巴结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繁殖,然后形成小株立克次体血症,造成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损害。
患者可因抓挠皮肤造成皮肤完整性被破坏,故可因患者抓挠诱发皮肤细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通常继发于体质低下,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如并发细菌感染可有发热、皮肤肿胀、破溃及脓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现。严重病例可导致脓毒血症,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立克次体痘潜伏期10~21天。人被叮咬后,叮咬部位无痛也不被注意,1周后至10天患处出现炎症反应,由于局部细胞水肿、增大、变硬而形成1~1.5cm的红斑,随后局部皮肤逐步分离形成水疱,最后坏死变成溃疡。溃疡基底部通常为黑色,边缘绕以红斑。再经3~7天,患者突然起病,发热伴有畏寒、寒战、大汗淋漓、头痛、食欲缺乏和畏光。体温38~40℃,通常持续一周。患者在发热期间有头痛、倦怠、肌肉疼痛,然后体温渐退。热程第2~4天,躯干、四肢以至黏膜有稀疏、散在的皮疹,主要分布于躯干和腹部,罕见于手掌和足底。由斑丘疹而变成疱疹。水疱比较硬实,周围有红晕,干枯后形成棕色痂皮,脱落后不留瘢痕。皮疹约持续1周,不侵犯内脏。
立克次体痘以昆虫为媒介的传染性疾病,切断传染源与传播途径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措施
1、传染源:主要为小哺乳动物(啮齿类)和家畜
2、传播途径:传播媒介极大多数为节肢动物如蜱、虱、蚤、螨等各种立克次体以共生形式存在于节肢动物体内,立氏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小蛛立克次体等并可经卵传代蜱、螨、虱、蚤等的粪便中均含有病原体,而随粪排出体外;此外蜱和螨体内的立克次体尚可进入唾液腺和生殖道中各种立克次体主要经节肢动物叮咬从皮肤进入人体,而贝纳柯克斯体主要从呼吸道进入体内而使人受染
3、易感者:人群普遍易感,不同立克次体病的好发人群有较大差别人感染后可获相当稳固免疫力,在立克次体各组内(旧分类)尚存在交叉免疫现象
因此日常生活中要作好灭鼠和杀螨工作
立克次体痘临床表现与水痘相似。立克次体的水疱发生在丘疹之上,整批同时发生而不像水痘此起彼伏,数量较水痘少,发疹前在螨咬处有初疮。发病可见任何年龄。根据这些特点可与水痘区别而作出临床诊断。
实验室检查:取痘疱浆液涂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可作出快速诊断。外-斐反应为阴性。白细胞计数常常减少。
立克次氏体感染,需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态良好,避免压抑和焦急,注意饮食宜清淡为主,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均衡,多吃蔬果,忌辛辣刺激食物。可以多吃点番茄、胡萝卜、大白菜、冬瓜等食物,同时可以适当的加强营养,多吃点豆浆、鱼类等。
立克次体痘为良性自限性经过,即使不用药物,预后也很好。药物治疗可参照其他立克次体病。四环素、多西环素可缩短热程并促进痊愈。痊愈后无复发。
1、药物治疗:氯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等对各种立克次体病均有相当疗效。可使发热和其他症状及早消退,病程明显缩短,病死率大幅度下降。目前缺少其他药物对其疗效的大系列报道。由于这些抗生素仅能抑制立克次体的繁殖,而不能将其全部杀灭,因而某些立克次体病用药后的复发可见增多,但不同株间可有明显差别。
2、激素治疗:对于确诊的危重病人,在疗程中可采用短期(3天左右)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简称激素)联合抗生素治疗。对于重症立克次体病病人,支持疗法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