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后,皮肤作为人体抵御微生物入侵的天然屏障被破坏,而出现细菌感染。常见细菌为金葡菌、绿脓杆菌、弗氏枸橼酸杆菌、硝酸盐阴性杆菌以及其它肠道阴性杆菌。热原质是引起发热的物质,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外源性热原质是指从宿主体外得到的,主要是微生物及其产物和毒素。严重烧伤还可能出现毒菌感染、厌氧菌和病毒感染。
烧伤感染易出现高钠血症、菌血症等并发症。
1、高钠血症:高钠血症指血钠过高并伴血渗透压过高的情况。除个别情况外,本症主要是由失水引起,有时也伴失钠,但失水程度大于失钠。
2、菌血症:菌血症是指外界的细菌经由体表的入口或是感染的入口进入血液系统后,在人体血液内繁殖,并随血流在全身播散。
烧伤感染的症状主要分以下几种。
一、创面感染的局部症状
1、创面分泌物颜色、嗅味和量的变化:不同的细菌感染可以产生不同的变化。金葡菌感染为淡黄色粘稠分泌物;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为浅咖啡色稀薄分泌物;绿脓杆菌感染为绿色或蓝绿色有甜腥气味的粘稠分泌物;厌氧菌感染可以嗅到粪臭味。
2、创面出现暗灰或黑色的坏死斑: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创面的常出现坏死斑。
3、创面加深或创面延迟愈合:由于细菌侵犯深层的血管导致缺血坏死,创面加深,愈合延迟。
4、焦痂提前潮解、脱落,或出现虫咬样变化:焦痂提前潮解、脱落,或出现虫咬样变化表示局部有感染的发生。
5、肉芽组织水肿、红肿或坏死:金葡菌或真菌感染均可以使肉芽组织坏死,而绿色杆菌感染肉芽创面上可以再现坏死斑。
二、烧伤后全身性感染的表现
1、全身性感染的发病期
全身性感染根据发病时期可以分为早期和后期两个阶段,两者发病特点不同。
(1)早期感染:烧伤后两周内发病者属早期感染。这一阶段临床表现往往与烧伤休克相混淆,如脉搏加快、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
(2)后期感染:烧伤两周以后发生的感染属后期感染。后期感染多表现为高体温、白细胞增高、精神亢奋等高反应状态。
2、侵袭性感染的症状
侵袭性感染的临床表现复杂,大致可归纳为高反应型和低反应型两种类型,主要表现:
(1)精神状态:高反应型病人可表现为高度兴奋、谵妄、幻视、幻觉。严重时出现狂躁。低反应型病人为抑制状态,表现为少语、嗜睡,甚至昏迷。
(2)体温:体温表现高热或体温下降。严重烧伤病人由于超高代谢,体温常维持在37℃~38.5℃左右,并不一定说明正发生侵袭性感染。若体温高达39℃或降至36℃以下就应注意是否发生感染。
(3)脉搏:脉搏可达150次/分以上。
(4)呼吸:呼吸变化是重要特征。患者表现为呼吸急促或呼吸浅快或鼻翼扇动等呼吸困难症状。
当发生局部或全身感染时治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感染的预防显得更加重要合理的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清创术、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措施
虽然全身性感染的致病菌并非完全来自于创面,但创面的细菌与感染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采取减菌措施是必要的在防止感染的途径中不能忽视无菌操作和消毒无菌原则是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关键
2、免疫疗法
免疫疗法分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目前临床应用的主动免疫主要是绿脓杆菌菌苗,被动免疫是绿脓杆菌免疫球蛋白或高价免疫血清(或血浆)
3、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原则是早期、联合、足量和敏感早期是指对大面积及深度烧伤或污染较严重的病人,入院后即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联合是指联合应用两类抗生素,抑制细菌在创面上及痂下大量繁殖一般采用先锋霉素加下胺卡那霉素
4、积极治疗创面
烧伤创面的坏死组织为细菌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创面是感染的主要来源,所以积极处理创面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烧伤感染在确诊时,除依靠其临床表现外,还需借助辅助检查。患者应做血象检查、尿培养和镜检、血培养。创面活组织检查时要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污染。
烧伤感染宜多补充水分,多食含丰富维生素a、c、b的食物,宜多吃利尿清热、易消化吸收的食物。此外,患者还需注意忌吃辛辣、油腻、烟熏的食物。
中医治疗烧伤感染时,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毒热炽盛
治法:清营凉血解毒。
方药:清营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组成:水牛角粉10g,生地、玄参、银花、黄连、丹参、麦冬、黄芩、黄柏、山栀、甘草各1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2、热盛伤阴
治法:解毒利湿,养阻清热。
方药:解毒养阴汤加减。
组成:南北沙参各20g,西洋参15g,石斛、玄参、佛手、生黄芪、生地、丹参各12g,公英、麦冬、玉竹、银花、甘草各10g,生苡仁20g。
3、气血双虚
治法:益气养血,健脾和胃。
方药:八珍汤。
组成:人参20g,白术、茯苓各30g,当归、白芍、川芎、生地、丹参各15g,红花、桃仁、生黄芪、甘草各12g。水煎服,每日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