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病原因
嗜皮菌属放线菌目嗜皮菌科,典型菌种为刚果嗜皮菌。其主要特征为好氧或兼性厌氧,基内菌丝体粗,0.5~5m,被硬胶质囊包裹着,横隔分裂,成熟后菌丝体裂为碎片和球状体,遇合适条件变为能运动的孢子(游走孢子)。孢子直径0.5~1m,顶端生5~7根鞭毛,萌发成菌丝,波曲状,有横隔。孢子可在菌丝体内萌发。在人工培养条件下,菌丝体按纵、横方向分裂产生扁平体,横向分裂产生侧支。
2、发病机制
嗜皮菌侵入人体,萌发成菌丝,菌丝体按纵、横方向分裂产生扁平体,横向分裂产生侧支。遇合适条件,孢子可在菌丝体内萌发。变为能运动的孢子(游走孢子),导致损害。损害溃破时,呈淡红色火山口样表现,伴有淡黄白色脓液渗出。损害恢复过程中,先出现带棕色的结痂,持续数天至1周,形成带紫红色的瘢痕。
本病属于良性疾病,就算不予治疗,也可自行恢复。但由于本病有皮肤的破溃损伤,故应重点预防感染,避免严重的感染性并发症的出现。患者可因皮肤完整性被破坏,诱发皮肤细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通常继发于体质低下,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如并发细菌感染可有发热、皮肤肿胀、破溃及脓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现。严重病例可导致脓毒血症,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嗜皮菌症常发生在牛,马,鹿和山羊等动物身上,人接触有病动物即可能发病,一般在接触2~7天,在一侧或双侧手背,前臂出现多数无痛性淡白色丘疹或脓疱,直径2~5mm,周围有充血带,损害溃破时,呈淡红色火山口样表现,伴有淡黄白色脓液渗出,损害恢复过程中,先出现带棕色的结痂,持续数天至1周,形成带紫红色的瘢痕。
防制本病的主要措施为严格隔离病畜,淘汰严重病牛以降低感染率用有效的药物控制蜱和吸血蝇类尽量防止牛淋雨,及带刺植物和其它东西损害牛皮肤无疫苗可用
本病为人畜共患病,人在饲养、触摸病畜时应注意个人防护,至少应戴手套并采取常用的卫生预防措施
皮损渗出物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及分离培养,菌落初为白或灰色,后变为橙色至黄色,革兰染色阳性,不抗酸,胞壁Ⅲ型,糖类型β(含马杜拉糖),用牛心浸液血琼脂在有氧和含5%~10%二氧化碳的气体中,37℃培养均生长良好,可见气生菌丝,在27℃培养生长较慢,用沙堡琼脂培养不生长。
1、嗜皮菌病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饮食以清淡为宜,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
2、嗜皮菌病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少饮刺激性饮料,如浓茶、咖啡、酒类等,因为这些饮料激惹汗腺的分泌与排出,给表皮霉菌的易感性提供了有利的环境,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和发物,戒烟酒。
早期病例在干燥季节进行治疗可痊愈,严重病例不易治好。治疗采用局部治疗加全身治疗的综合方法。
一、局部治疗:
以温软肥皂水湿润皮肤痂块,然后涂擦以下合剂:
1、生石灰454克,硫磺粉908克,加水9.092毫升,文火煎3小时,趁温热涂擦患部。
2、二黄原酸乙酯50份,磺胺二甲嘧啶50份,矿物油950份,隔日一次,疗程一周,效果很好。
3、用硫磺植物油涂擦。
4、甲酚-肥皂、克辽林和0.4%克菌定溶液洗涤。
二、全身治疗:
每次用7500国际单位/公斤体重青霉素和75毫克/公斤体重链霉素肌肉注射,五日为一疗程。还可用螺旋霉素25毫克/公斤体重肌肉注射。另外,金霉素、土霉素疗效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