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病原因
可能是人体对黄体酮的自体敏感所致,患者常在月经前1周到10天病情加重,也可以用口服20mg黄体酮7h后激发皮损的发作。
2、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大多认为是发生自身孕酮的免疫反应。
本病容易合并细菌感染,除了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感染外,比较少见的像是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疣、或是传染性斑块。对于合并病毒感染的患者,可经久不愈,且在怀孕前三个月感染者可影响到胎儿的发育,造成胎儿发育畸形或者流产,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损害可持久存在,但随着妇女月经周期规律性加重和缓解,皮损有时可能呈荨麻疹样,多形红斑或汗疱疹样多形性损害,部分患者在皮损发生前有使用人工黄体酮的经历,部分患者在正常妊娠后发病,皮疹常在月经前5~10天发生,在月经后可自行消退,在下次月经前又可再发,部分患者可发生自发性流产,本病可表现为荨麻疹,全身泛发风团,自觉瘙痒,并常伴喉痉挛,也可发生丘疹性荨麻疹或丘疹水疱性,湿疹样或多形红斑样皮疹,可有口腔溃疡,损害位于胫骨前部和背部呈半月形松弛性水疱,水疱位于红斑性基础上,水疱破裂导致结痂和增生性色素减退性瘢痕。
本病属于免疫性疾病,主要预防措施应针对过敏原这个病因进行,可进行黄体酮皮下局部注射,反复多次注射,可造成局部皮肤的脱敏,故而对孕酮将产生免疫性,当再次接触孕酮后则不会出现过敏性皮炎的损伤对于已患本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可减少感染等并发症出现
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定夺检查事项。
根据该病的临床表现及与内分泌变化特殊规律,结合黄体酮皮内试验阳性可确定诊断。
1.根据患者多在月经前5~10天发病及临床表现,应考虑到该病的可能。
2.用0.01ml黄体酮悬液(50mg/ml)作皮内试验可确定诊断。皮试阳性可速发(30分钟内)或迟发(24~96小时)。
3.肌注或口服黄体酮可诱发该病。
饮食上注意适当的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注意补充维生素的摄入量,注意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避免抽烟喝酒,避免吃含有性激素的食物。
注意避免熬夜,避免情绪变化大,避免劳累。
对于已患本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可减少感染等并发症出现。
一、治疗
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效,复方雌激素制剂治疗本病可控制部分患者病情。卵巢切除术也是治疗方法之一。
1、常用药物是口服避孕药,可抑制排卵,从而降低孕酮水平。
2、达那唑或他莫昔芬也有一定疗效。部分病例可自行缓解。
3、卵巢切除术可治愈本病。
二、预后
损害可持久存在,但随着妇女月经周期规律性加重和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