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副伤寒的病原体有三种:副伤寒甲杆菌、副伤寒乙杆菌、副伤寒丙杆菌。又各称副伤寒甲沙门菌、副伤寒乙沙门菌、副伤寒丙沙门菌。
分别属于沙门菌属中A,B,C三群。各种副伤寒杆菌均有“O”和“H”抗原,其中副伤寒丙杆菌还兼有“Vi”抗原。
在自然条件下,副伤寒杆菌一般只能感染人类,以夏秋季发病最多,发病以儿童、青壮年较多。
二、发病机制
病原菌产生的内毒素对本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较重要的作用。病菌在小肠内增殖,穿过肠黏膜上皮细胞到达肠壁固有层。部分病原菌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在其胞质内繁殖。部分进入淋巴结并在其中生长繁殖,然后经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菌血症。病原菌可反复多次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菌血症反复发作。病菌向全身扩散,侵入肝、胆、脾、肾、骨髓等器官组织,释放内毒素。内毒素可增强局部病灶的炎症反应,激活单核-巨噬细胞与中性粒细胞,使之产生及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加重炎症。
副伤寒甲、乙的病理变化大致与伤寒相同,肠出血或穿孔少出现,但胃肠炎型患者的肠道病变显著而广泛,且多侵及结肠。副伤寒丙的肠道病变不显著,肠壁可无溃疡形成,但常引起化脓症。败血症副伤寒常有骨、关节、脑膜、心包、软组织等处化脓性迁延性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