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国营
北京协和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三级甲等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最早承担高干保健和外宾医疗任务的医院之一,也是高等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国家 级
软组织肿瘤的种类繁多,名称混杂,特别是软组织恶性肿瘤的病理形态学,随着对其认识的不断提高,经常更改其病理命名,致使临床工作者在处理过程中感到比其他恶性肿瘤困难得多。最近关于软组织肿瘤的病理分类又有新的变化,重新命名了一些肿瘤,如滑膜肉瘤改为恶性腱鞘巨细胞瘤等,这种情况是其他任何肿瘤所没有的。
在肺部少见的恶性肿瘤中,绝大多数为周围型,近一半患者无临床症状,其中淋巴瘤占41%,癌肉瘤占20%,黏液表皮癌占15%,肉瘤占18%,其余是恶性黑色素瘤。
无菌性肋软骨炎是一种非特异性、非化脓性肋软骨炎性病变,临床上较多见。主要临床表现为肋软骨局限性疼痛。如果疼痛区肿胀,则被称为Tietze病。1921年Tietze首先报道此病,故称为Tietze病。无菌性肋软骨炎多见于青年人,女性多发。发病前多有呼吸道感染史,病变多侵袭单根肋软骨,受累的肋软骨肿大隆起,局部压痛明显,但无细菌感染时的表皮红热征。
胸腔积液(pleural effusison)是指胸膜腔液体产生与吸收的平衡失调,产生量超过吸收量使胸腔内液体超过正常。它的产生可以是一个被动漏出,也可以是一个主动渗出过程。老年胸腔积液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它既可以因胸膜本身病变引起,也可能由全身性疾病所导致。它常并存于其他疾病,起病往往比较隐袭,症状不典型,容易延误诊疗。对于老年胸腔积液患者排除积液、解除肺压缩固然很重要,但积极的病因和原
食管内异物(foreign body in oesophagus)是常见急症之一,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老人居多,幼儿次之。因大块异物可暂时停留在咽下部或食管入口部位狭窄处,可堵塞气道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故必须及时处理。
原发性气管、支气管肿瘤起源于黏膜上皮的有鳞状上皮细胞癌、腺癌、乳头状瘤;起源于黏膜腺体或黏膜下腺体的有腺样囊性癌、黏液表皮样癌;起源于黏膜上皮嗜银的Kulchitsky 细胞的有分化不良型癌和类癌;起源于间质组织的有平滑肌瘤、血管瘤、软骨瘤、神经纤维瘤、错构瘤、癌肉瘤等。
食管癌(carcinoma of esophagus)是主要起源于食管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的恶性肿瘤,鳞癌约占90%,腺癌约占10%。食管癌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吞咽困难。
弥漫性胸膜间皮瘤以往被称为恶性间皮瘤,是一种缓慢致死性肿瘤,虽发病率不高,但仍较局限性胸膜间皮瘤多见,是胸膜原发肿瘤中最多见的类型。临床表现与侵袭行为有关,它通常局部侵袭胸膜腔及周围结构。
膈肌麻痹(diaphragmatic paralysis)系由于一侧或两侧的膈神经受损,神经冲动传导被阻断而产生的膈肌麻痹,导致膈肌异常上升和运动障碍。
闭合性气胸是指无外伤因素作用下的肺组织及脏层胸膜破裂,气体由肺进入胸膜腔所致的胸腔积气,为最常见的自发性气胸之一。
膈肌肿瘤(tumor of the diaphragm)很少见,原发性更少。良性和恶性肿瘤的发生率相仿。继发性恶性肿瘤可直接由邻近器官的肿瘤蔓延而来,亦可通过血行或淋巴转移至横膈。多数自肺、食道和胃转移,少数可来自肠道、生殖道、甲状腺、肾脏。
主动脉血流通过内膜裂破处进入主动脉壁,在主动脉壁内形成血肿。血肿扩大时,将主动脉壁中层剥离成为内、外两层,称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542年Sennertus,1761年Morgagni即对本病作了描述。1826年Laennec称之为夹层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发病率,每年每百万人口约为5~10例。男女之比约为3∶1,发病年龄大多数在40岁以上。
心脏肿瘤颇为少见,其中原发性肿瘤更为罕见,转移性肿瘤约为原发性的20~40倍。原发性心脏肿瘤大多为良性,其中又以心房粘液瘤居多数。心脏肿瘤亦可分为粘液瘤、横纹肌瘤、纤维瘤等。
胸壁、肺、支气管或食管上的创口呈单向活瓣,与胸膜腔相交通,吸气时活瓣开放,空气进入胸膜腔,呼气时活瓣关闭,空气不能从胸膜腔排出,因此随着呼吸,伤侧胸膜腔内压力不断增高,以致超过大气压,形成张力性气胸,又称压力性气胸或活瓣性气胸。
先天性肺囊肿是一种肺部先天性畸形,在小儿并不少见,也可见于新生儿。其病理分类和命名比较混乱,意见不一,以往统称先天性肺囊肿,现在比较一致地称为先天性肺囊性病,包括支气管源性囊肿(肺囊肿)、肺泡源性囊肿、肺大叶气肿(肺大皰)、囊性腺瘤样畸形和先天性囊肿性支气管扩张等。本病发病无性别差异。 本病的临床表现可甚悬殊。小的囊肿可无任何症状,仅在X线检查时才被发现,较大囊肿在继发感染或胀大压迫周围组织时才出
胸腺囊肿仅是众多胸内纵隔囊肿的一个类型,而纵隔囊肿来源复杂多样,发病原因多为先天性,少数后天生长,但缺乏明确原因。
结核性脓胸为胸膜腔结核杆菌严重感染,并产生脓性渗出液积聚所致。在胸腔积液涂片或培养中常可发现抗酸杆菌(>70%)。常因病因诊断延误或治疗不当而形成慢性脓胸。只有慢性结核性脓胸或结核性脓胸合并继发混合感染时,才需要外科处理。
胸膜腔受化脓性病原体感染,产生脓性渗出液积聚,称为脓胸。按病变范围分为全脓胸和局限性脓胸。全脓胸是指脓液占据整个胸膜腔,局限脓胸是指脓液积存于肺与胸壁或横隔或纵隔之间,或肺叶与肺叶之间,也称包裹性脓胸。
食管乳头状瘤(esophageal papilloma,EP)为良性鳞状上皮的息肉样肿瘤。过去一直认为EP很罕见,往往是因为其他上消化道症状作内镜检查时偶然发现。
胸壁软组织损伤是指胸壁的皮肤、皮下组织、胸肌及肋间组织在外力的作用下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占胸部损伤的40%~60%。
肺错构瘤是指包含肺的所有正常组织成分, 但构成成分数量异常、排列异常或分化程度异常等所形成的肿瘤样畸形。肺错构瘤不是真性肿瘤(也有研究者主张其为真正的肿瘤),而是胚叶的发育异常,起源于肺内正常组织,主要为软骨、纤维结缔及脂肪组织等形成的肿瘤样病变。因其性质及影像学特征近似良性肿瘤,故列为良性肿瘤范围内。根据其成份分为软骨型及纤维型。根据部位分中央型和周围型 。发生于气管、叶支气管粘膜下称中央型。发
左心室心肌梗死后,心室壁心肌全层坏死。约10~38%的病例坏死的心肌逐渐被纤维疤痕组织所替代,形成室壁瘤。病变区薄层的心室壁向外膨出,心脏收缩时丧失活动能力或呈现反常运动。早在1881年对冠状动脉梗阻、心肌梗塞、心肌纤维化与左心室室壁瘤的演变过程已得到充分认识。60年代起左心室室壁瘤的临床诊断进展迅速。1955年Likoff、Bailey即开展室壁瘤闭式切除术。1958年Cooley在体外循环下施
胸膜腔积聚血液称血胸,同时积聚血液和空气者称血气胸。在胸部创伤病员中血胸很常见。出血可来自肋间血管、胸廓内血管、肺裂伤或心脏和胸内大血管创伤。血胸的数量取决于血管破口的大小,血压高低和出血持续的时间,肺组织出血大多数由于肋骨骨折断端刺破胸膜和肺所引致。由于破裂的血管小,肺循环血压低,出血处常能被血块所封闭而自行停止,一般出血量不多。肋间动脉或胸廓内动脉破裂,由于体循环动脉血压高,出血不易自行停止,
气管梗阻最常见于交通事故引起的胸部损伤,因常合并头部损伤造成意识障碍;其他还常见于过量饮酒、医疗手术和任意使用麻醉药剂。
胸膜的脏层和壁层之间存有一个潜在性腔隙,称之胸膜腔。正常情况下,胸膜腔两层胸膜间的宽度约为10~20μm,内含浆液,约为每公斤体重0.1~0.2ml,通常无色、透明,起润滑胸膜作用,它的渗出和再吸收处于平衡状态。任何因素造成其渗出增加和(或)再吸收减少,即出现胸膜腔内液体积聚,形成胸腔积液。
胸膜腔内积气称为气胸。创伤性气胸的发生率在钝性伤中约占15%~50%,在穿透性伤中约占30%~87.6%。气胸中空气在绝大多数病例来源于肺被肋骨骨折断端刺破(表浅者称肺破裂,深达细支气管者称肺裂伤),亦可由于暴力作用引起的支气管或肺组织挫裂伤,或因气道内压力急剧升高而引起的支气管或肺破裂。锐器伤或火器伤穿通胸壁,伤及肺、支气管和气管或食管,亦可引起气胸,且多为血气胸或脓气胸。偶尔在闭合性或穿透性膈
食管血管瘤是发生于食管血管的良性肿瘤,是胃肠道血管瘤中发病率最低的一种肿瘤。食管血管瘤以食管上段最多,其次为食管下段和食管中段,肿瘤大小不一,从几毫米到几厘米,绝大多数表现为向腔内生长。临床多无症状,但尖锐异物可致出血。本病多见于40~70岁人群,男性多于女性。
变形性骨炎为一种成人的慢性骨骼病,其特征为骨局部代谢过强,骨组织被软化和增大的骨性结构取代。
食管的真菌感染以念珠菌最常见,其中又以白色念珠菌感染最多见。其他少见的真菌感染有曲菌、组织胞质菌、隐球菌和芽生菌等。
多数升主动脉动脉瘤是由于主动脉壁中层囊性变性所引致。患者多为青、中年,常伴有主动脉瓣窦和瓣环扩大。扩大程度严重者,主动脉瓣叶在心脏舒张时不能对拢闭合,呈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然而主动脉瓣瓣叶本身并无明显病变。一部分病人可呈现长头,上颚高拱,躯干、四肢、手指细长,关节过度伸展,鸡胸或漏斗胸畸形,先天性眼晶体脱位等Marfan综合征的体征。升主动脉动脉瘤的其它病因尚有动脉粥样硬化,梅毒性主动脉炎和胸部创
胸骨向前隆起称之为鸡胸(pectus carinatum , chickenbreast) ,鸡胸是一种常见的胸廓畸形,一般认为与遗传有关,多数人认为是肋骨和肋软骨过度生长造成的,胸骨的畸形是继发于肋骨畸形的。约占胸部畸形的6 %~22 % ,男∶女约为3∶1。临床上按照其不同的解剖形状与手术治疗方式,将鸡胸分为3 型,即船形胸( keel chest) 、球形鸽胸(pouter pigeon b
肋骨骨髓炎比较少见。发病途径分为三种:血源性肋骨骨髓炎;外伤性或医源性肋骨骨髓炎;炎症波及放射性肋骨骨髓炎。
纵隔炎指纵隔内的细菌感染,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纵隔炎多形成脓肿,病情严重。
心脏恶性转移瘤,于1700年Boneti 首先进行过描述,1867年Prudhomme首次报道1例恶性黑色素瘤转移心脏,由于诊断技术的进步和尸检工作加强,报道病例数逐渐增多。心脏转移不广泛时常无临床表现,甚至有严重心肌破坏者却临床表现不显著。呼吸困难或急促、心动过速、心脏收缩期杂音、水肿、心包积液等也是常有的症状。
胸壁静脉炎多见于中年女性,一般无严重临床症状,有侧胸壁及腋窝部疼痛,经侧胸壁到腋窝部可触到一条索状物,向下可延及脐部上方,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有时伴有水肿。以后逐渐消退, 充血被色素沉着代替,红斑转变成棕褐色。少数病人可引起反应, 如发冷、发热、白细胞增高等,患者常常陈诉疼痛肿胀。
膈肌膨出是指膈肌因麻痹、发育不全或萎缩所造成的胸腹膜肌化不全、不肌化或萎缩导致的膈肌薄弱形成一层纤维薄膜,膈顶部位置明显上升引起的膈肌位置异常升高。多发生于左侧。偶可涉及部分膈肌,以右侧的前内侧部位为常见,双侧膈肌膨出罕见。本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人常见于左侧,婴儿常见于右侧。男性多于女性,约为2:1。
胚胎时期,胸骨始基形成左右胸骨板。约在第9~10周时,两侧胸骨板在中线相互融合形成整体胸骨。如果胚胎发育过程中未能完成此种融合,或仅部分融合,则形成胸骨裂。按裂隙的部位与程度,可分为上段胸骨裂、下段胸骨裂和全胸骨裂。
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是风湿热侵犯二尖瓣,最多见的病变是瓣膜纤维化增厚,交界融合,瓣口狭小,形成单纯性二尖瓣狭窄。约1/3病例二尖瓣狭窄伴有关闭不全。单纯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则较为少见,在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中仅占5%左右。
冠状动脉发生局部性或弥漫性扩张,超过局部原来直径的两倍以上,呈单发性或多发性的瘤样改变,称之为冠状动脉瘤。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非特异的。这主要取决于动脉瘤本身的病理改变,以及是否有合并症。其临床表现可为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和体征。瘘口大也可以发生心力衰竭。川崎病患者可能伴有持续高热,一般持续5天以上,咽炎、手足脱皮,多发性的红斑和颈部淋巴结肿大,双侧结膜炎等。
食管类癌(carcinoid of esophagus)起源于神经外胚层,主要发生于消化道,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0.87%,为阿普多(Apudoma产肽激素瘤)系肿瘤,又称嗜银细胞瘤或嗜铬细胞瘤。
自发性气胸(spontaneous pneumothorax):胸膜因病变发生破裂,胸膜腔与大气沟通,气流进入胸膜腔形成胸膜腔积气,称之为气胸。老年自发性气胸多继发于肺或胸膜病变,常见为COPD或弥漫性肺纤维化疾病并发肺大疱,当肺内压急剧升高时肺大疱破裂,即发生气胸。老年自发性气胸还见于金葡菌、厌氧菌或革兰阴性杆菌引起化脓性肺炎并向胸膜腔溃破,即发生脓气胸;肺癌或肺结核空洞侵蚀胸膜时亦可发生气胸。
膈肌疾病中膈疝最为常见。非外伤性膈疝中最常见者为食管裂孔疝、胸腹裂孔疝、胸骨旁疝和膈缺如等。膈疝症状轻重不一,主要决定于疝入胸内的腹腔脏器容量、脏器功能障碍的程度和胸内压力增加对呼吸循环机能障碍的程度,但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1)腹腔内脏器疝入胸内而发生的功能变化 (2)胸内脏器因受压而引起呼吸循环功能障碍。
开放性气胸指引起气胸的漏气通道呈持续开放状态,气体随呼吸进、出胸膜腔的气胸。引起开放性气胸原因为胸部创伤,常见于车祸伤,枪伤,爆炸物伤造成胸壁缺损,胸膜腔和外界沟通,使空气经胸部伤口,肺,气管和食管破裂口或软组织缺损出,随呼吸自由进出胸膜腔,造成正常负压消失。
胸骨骨髓炎发病率低,特别是血源性骨髓炎非常少见,是骨科领域里非常难治的疾病。常见于胸骨术后感染,老年人及合并糖尿病的全身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为多发窦道,严重时出现感染中毒症状。彻底清创、通畅引流、建立局部血供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急性脓胸病程在6周以上,脓液中的纤维素物沉积于脏、壁层胸膜,并逐渐机化增厚,形成坚厚的纤维板,使肺不能扩张,脓腔不能缩小,导致慢性脓胸的开成。随时间的推移,增厚机化的纤维板层因瘢痕组织收缩可导致胸廓脊柱畸形、纵隔移位及呼吸功能障碍。
急性化脓性胸膜炎简称脓胸,亦称为急性脓胸,为胸膜腔受化脓性病原体感染,产生脓性渗出液积聚而成。根据胸膜腔受累的范围可分为局限性(包囊性)脓胸和全脓胸。若合并胸膜腔积气则称为脓气胸。本病起病急,多从邻近器官,如肺、食管或腹部的感染蔓延而来;或为败血症、脓毒血症累及胸膜腔;也可以是胸壁穿透性外伤的合并症或胸部手术的并发症。
原发于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到肺的相当多见,大多为血行转移。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有胃肠道、泌尿生殖系统及肝、甲状腺、乳腺、骨、软组织、皮肤癌肿和肉瘤等。
原发性纵隔肿瘤(primary mediastinal tumor)包括位于纵隔内各种组织和结构所产生的肿瘤和囊肿。原发性纵隔肿瘤以胸腺瘤最为常见,其次为神经源性肿瘤和畸胎瘤:其他如囊肿,胸内甲状腺,支气管囊肿相对少见。这些肿瘤多数为良性,但有恶变可能。
纵隔也是小儿胸内肿瘤最常见的部位。纵隔上至第一肋骨,下达横膈,前有胸骨,后有椎体,而周围有纵隔胸膜环绕。其内容可有二大组:①即心、大血管、食管、气管及其主支;②以胸腺及纵隔淋巴组织为主。
甲状腺肿瘤在内分泌腺肿瘤中最为常见,因位于颈部易被发现。胸腔内甲状腺肿为胸骨后或纵隔单纯甲状腺肿大或甲状腺肿瘤,因其位于胸骨后或纵隔内,不易被发现,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困难。胸内甲状腺肿与颈部甲状腺肿一样,为多发性结节性非毒性良性甲状腺肿瘤,有时肿瘤的良恶性,以及肿瘤与结节性增生之间在手术前是不易确定的,甚至在病理组织学上亦很有争论。
转移性胸膜肿瘤常引起渗出性恶性胸水,提示病人已有全身转移性疾病,预后极差。
食管异物常发生于幼童及老人缺牙者,常因口中含物玩耍、饮食过快、囫囵吞咽、老人假牙咀嚼时感觉不灵敏,或睡熟时松动的假牙脱落而误咽形成食管异物。
胸部皮下组织有气体积存时谓之皮下气肿。胸壁皮下气肿一般都继发于胸骨和(或)肋骨骨折伴气胸,尤其多见于多根多处肋骨骨折伴张力性气胸病人,也可并发于气管,支气管,肺及食管损伤,偶见继发于内镜检查损伤。
严格说肺不张(atelectasis)应指出生后肺从未充盈过气体,而已经充气的肺组织失去原有的气体(de-aeration)应称作肺萎陷(pulmonary collapse)。但由于多年来沿用习惯,广义肺不张可包括先天性肺不张及后天性肺萎陷。
食管恶性肿瘤中最多见的是鳞状上皮细胞癌即食管癌,约占全部的95%以上,其他恶性肿瘤不足5%,临床罕见的且种类繁多,一般包括上皮源性肿瘤、间质源性肿瘤、淋巴源性肿瘤和转移瘤等4类。
创伤性窒息由严重胸部挤压伤所致,其发生率约占胸部伤的2%~8%。在胸部挤压瞬息间受伤者声门突然紧闭,气道和肺内空气不能外溢,而胸腔内压力骤升,迫使静脉血流挤回上半身,引起头、肩部、上胸组织毛细血管破裂,血液外溢,造成点状出血。患者多伴有其他胸部损伤:如多发性肋骨骨折、气胸、血胸或心脏挫伤等。
纵隔感染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纵隔感染在临床上是一种不十分确切的诊断,少数病例由急性纵隔感染治疗后转变而来。继发性纵隔感染一般由葡萄球菌引起。
心-耳综合征(cardio-auditory syndrome)又称心脏-耳聋综合征、Q-T间期延长综合征(Q-T interval syndrome)。有三大特征:Q-T间期延长、晕厥发作及耳聋。主要症状是短程的晕厥发作,常因激动、生气、忧虑、过度疲劳等诱发。伴有先天性耳聋者又称Jervell-Lange-Neilsen综合征,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无耳聋者又称Romano-Ward综合征,是常染
支气管源性囊肿(bronchogenic cysts)罕见。病因还不很明确。可能与胚胎发育控制相关。胚胎发育期间,呼吸道上皮与气管支气管树分离,从支气管发育部位移行到其他部位。囊肿通常位于皮下,偶可通过窦道向皮肤外引流。手术切除是其治疗的唯一方法。
创伤性膈疝(traumatic diaphragmatic hernia)是胸部和腹部外伤导致膈肌破裂,腹腔内脏器经膈肌裂口突入胸腔形成的一种疝。
原发性食管黑色素瘤(primary malignant melanoma of esophagus)是存在于食管内的黑色素母细胞的恶性肿瘤,临床极为罕见,占食管恶性肿瘤的0.1%~0.3%。
在胸主动脉动脉瘤中最常见的是降主动脉瘤。大多数由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所引起,其它如创伤、细菌性感染和动脉中层坏死等也可以导致降主动脉瘤的形成。
心肌梗塞病变累及乳头肌可产生程度不等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人经心导管检查约3%有二尖瓣关闭不全。冠心病引致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可由急性或慢性乳头肌缺血所引起。心肌梗塞时,乳头肌可因急性缺血性坏死而在数小时内完全断裂。虽然腱索和瓣叶无异常病变,但相应部位的二尖瓣瓣叶丧失启闭功能,在发生梗塞后早期即呈现严重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在急性心肌梗塞病例中,因乳头肌断裂而死于突然发生的重度二尖瓣关
几乎所有间叶源性肿瘤均可在纵隔内见到。间叶组织包括纤维、脂肪、平滑肌、骨骼肌、间皮、滑膜、血管、组织细胞以及原始间叶细胞等(骨、软骨和淋巴造血系统),它们是一大类在胚胎学上有共同起源的组织的总称。
胸壁软组织肿瘤良性多见,恶性少见。儿童和老年者的胸壁软组织肿瘤多为恶性,生长较快的肿瘤恶性可能性很大。
肺假性淋巴瘤(pulmonary pseudolymphoma,PL)又称结节性淋巴组织样增生(nodular lymphoid hyperplasia),系指肺内局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通常呈单个结节,且限于单个肺叶内。
胸腺类癌是胸腺神经内分泌细胞肿瘤的一种,胸腺神经内分泌细胞肿瘤分为两大类,另一类是胸腺小细胞癌。 胸腺神经内分泌细胞肿瘤的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特征以及肿瘤细胞能分泌人体其他部位APUD细胞所分泌的生化物质,是支持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细胞瘤起源于神经脊嗜银细胞(Kultschitzky细胞)的观点。
食管壁的黏膜层或全层从食管腔内向外突出,形成与食管腔相通的囊状突起,称为食管憩室。食管憩室多为后天性疾病,常见于成人。亦有先天性食管憩室形成者。
1992年首先由Danse-colley所描述,临床上并不少见,但易被忽略。也有命名为滑脱性肋骨,卡搭响肋、肋间综合征、创伤性肋间神经炎等。文献上曾报道不少因误诊为内脏疾病而进行了不必要的剖腹手术的病例。
脓肿(abscess)是指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组织或血管内使组织坏死、液化,形成脓液积聚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纵隔脓肿则指病变部位在纵隔的脓肿。
肺动静脉瘤为先天性肺血管畸形。血管扩大纡曲或形成海绵状血管瘤,肺动脉血液不经过肺泡直接流入肺静脉,肺动脉与静脉直接相通形成短路。1897年首先由Churton发现描述,称为多发性肺动脉瘤。1939年Smith应用心血管造影证实本病。文献命名较多,如肺动静脉瘤,肺血管扩张症(haemagiectasis of the lung),毛细血管扩张症伴肺动脉瘤(haemonreac telangiecta
胸壁骨肿瘤占全身骨肿瘤的7%~8%,多数胸壁骨肿瘤为恶性,85%~90%发生在肋骨,10%~15%发生在胸骨,男女比例2∶1。
由于高压锅炉、化学药品或瓦斯爆炸,在战时,由于烈性炸药或核爆炸,瞬间可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爆心处的压力和温度急剧增高,迅速向四周传播,从而形成一种超声速的高压波,即冲击波。空气冲击波或水下冲击波的连续超压-负压,作用于人体,使胸腹部急剧的压缩和扩张,发生一系列血液动力学变化,造成心、肺和血管损伤;体内气体在超压-负压作用下产生内爆效应,使含气组织(如肺泡)发生损伤;压力波透过不同密度组织时在界面上
心包肿瘤非常罕见,原发性良性心包肿瘤有脂肪瘤、分叶状纤维性息肉、血管瘤和畸胎瘤。原发性恶性包肿瘤为间皮细胞瘤和肉瘤,分布广泛,常浸润组织。继发性肿瘤,直接从胸腔内扩散累及心包,最常见的是支气管肺癌和乳房癌。
纵隔霍奇金病好发于青壮年期,表现为浅表淋巴结肿大,组织学特点为出现典型的Reed-Sternberg细胞。
肺脓肿(abscess of lung)是中央含有空腔的、局限的肺化脓性及坏死性病变,可由多种化脓性细菌引起,临床上以高热、咳嗽、咳大量脓臭痰为特征,X线胸片显示肺实质内有空腔形成。本病多见于壮年,男性多于女性,青霉素被广泛使用后,肺脓肿的发病率明显下降,约占所有肺炎的2%,但继发于支气管肺癌的肺脓肿却有所上升,应引起高度重视。
腹腔干动脉瘤(celiac axis aneurysm)是指发生在腹腔干动脉远端的动脉瘤。占全身所有内脏动脉瘤的4%,至1985年世界文献报道不足108例,上海中山医院成功治疗9例。多发生于中年以上,目前男女发生比率趋于相等。
心脏横纹肌瘤(rhabdomyoma of heart)为仅次于黏液瘤的第2 位常见的良性心脏肿瘤,也是儿童中最常见的原发性心脏肿瘤,在新生儿和婴幼儿更多见。有人称之为心脏错构瘤、Purkinje 细胞瘤和组织细胞样心肌病。约占整个心脏肿瘤的8%。90%发生于15 岁以下的儿童,78%患儿年龄不足1 岁。由于肿瘤阻塞心腔,婴儿可能在出生后很快死亡。
胸腹主动脉动脉瘤(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TAA)是指同时累及胸腔段和腹腔段的主动脉,以及侵犯到肾动脉以上的腹主动脉瘤,均称胸腹主动脉瘤。尽管有多种术式和辅助方式来降低手术并发症,但仍有5%~10%的围术期死亡率和肾、肺和脊髓缺血并发症的发生。
经膈肌肋间疝(transdiaphragmatic intercostal hernia)是腹内脏器经膈肌由胸壁“薄弱区”膨出而形成的疝。Manrer和Blades(1946) 首次报道本病,准确、详细的描述了4例病人。 Croce和Mehta(1979)以“肋间胸膜腹膜疝”的名称报道该病。Cole等(1986)命名该病为经膈肌肋间疝。
无论是两支或单支冠状动脉的左或右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不相应的主动脉窦,也就是左冠状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右窦,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窦,其中1/2~1/3病例在其近段与主动脉壁形成切线或锐角,并走行于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可产生心肌缺血的症状和猝死,须用外科治疗。
畸胎瘤是一种真实性肿瘤,有2个或3个胚层的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构成,这些组织可由成熟的、非成熟的或混合型成分所组成,在纵隔部位的畸胎瘤大部分为良性肿瘤,占儿童畸胎瘤的70%,成人为60%。
肺疝(pulmonary hernia)是肺组织通过局部薄弱处突出到胸腔范围以外所形成的一种疾病,其发病原因与先天性发育异常和后天性损伤有关。先天性肺疝常伴有肋骨或脊椎畸形、腭裂、唇裂等先天性畸形,疝出部位包括颈部、纵隔、胸壁和膈肌,其中以颈部和胸壁最常见,症状多不明显,常误诊为寒性脓肿、皮下气肿及颈静脉瘤等。
神经源性肿瘤是成人和儿童最常见的纵隔肿瘤,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如神经鞘瘤、黑色素沉着施万瘤、颗粒细胞瘤及神经纤维瘤,其中恶性肿瘤有恶性施万细胞瘤和神经源性肉瘤。
植物神经系统肿瘤即自主(自律)神经系统的肿瘤,通常分3种特殊的组织类型:①神经节细胞瘤;②神经节母细胞瘤;③神经母细胞瘤。通常无症状,它是儿童最常见良性神经源性肿瘤。
冠状动脉终止异常或冠状动脉瘘包括左、右冠状动脉的主支或分支直接通入心腔、冠状静脉窦、肺动脉、肺静脉、上腔静脉或支气管血管。最常见的是右冠状动脉-右心室瘘,约占25%,而冠状动脉通入左侧心腔者最为少见。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广泛开展,文献上报道的冠状动脉瘘病例数日益增多,少数病例冠状动脉瘘可累及数支冠状动脉。冠状动脉瘘大多数单独存在,但25%左右病例可与心脏间隔缺损、瓣膜疾病等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病合并
1904年Monckebery首先发现人在自然衰老的过程中会出现退行性变,导致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calcified aortic stenosis,CAS)。1910年Dewitsky首次描述了二尖瓣环钙化(mitral annular calcification,MAC),并认为此钙化为退行性变所致,此后病理和临床学家系统地观察心脏瓣膜的随龄变化,证实钙化性心脏瓣膜病是一种随年龄而增加的瓣膜老
创伤性气管、支气管损伤这里指由直接作用在颈部或气管的外力引起,亦可由胸部闭合性创伤所致的间接外力引起,常合并其他较严重创伤,使气管、支气管创伤的诊断被延误,往往造成患者即刻和早期死亡。
喉气管食管裂(laryngo tracheo-esophageal cleft,LTEC)系少见的先天性异常,由于杓状软骨的两侧原基未能融合及食管气管隔未能向尾端生长而造成。常并发其他畸形的发生率在50%左右,最常见的是食管闭锁及食管气管瘘。
先天性二尖瓣畸形可引致二尖瓣狭窄及/或关闭不全。Fisher于1902年即报道2例先天性二尖瓣畸形,60年代以后报道的病例日益增多。先天性二尖瓣畸形常与房室管畸形、大动脉错位、单心室、心房间隔缺损、心室间隔缺损、左心室流出道或主动脉出口狭窄、主动脉缩窄、法乐四联症等多种先天性心脏血管疾病合并存在。单独先天性二尖瓣畸形很少见,在先天性心脏血管疾病的尸检材料中仅占0.6%。在临床病例中占0.21~0.
心包间皮瘤(mesothelioma of pericardium)是一种原发性的心包恶性肿瘤,不同于发生于房室结的间皮瘤,后者为良性。
胸导管损伤,是由胸部的穿透伤或钝性创伤,胸导管位于后胸壁胸膜外,如胸膜同时破裂,乳糜液直接流入胸膜腔形成乳糜胸;如胸膜完整,流出的乳糜液先积聚在胸膜外,逐渐增多,压力增大,胀破胸膜,溢入胸腔再形成乳糜胸。损伤性乳糜胸的真正发病率可能比报道的要高,因为许多只有少量乳糜液的病例难以查出,而在诊断成立之前早被吸收。
乳头样弹性纤维瘤系原发性良性心脏肿瘤。瘤体自瓣膜的内膜发生,主要以心内膜的纤维组织、弹力纤维、平滑肌细胞及黏多糖基质组成乳头的轴心,外膜被以增生的心内膜细胞,故称乳头样弹性纤维瘤。
穿透性心脏外伤是由一类强力、高速、锐利的异物穿透胸壁或它处进入心脏所致,少数因胸骨或肋骨骨折断端猛烈移位穿刺心脏引起。心脏穿透伤均有心包破损,有时心脏伤口有多处,这在刺入伤和枪弹伤中尤为多见。
本病较常见,多见于乐器吹奏人员和老年人。
胸膜间皮瘤有预后较好的良性纤维性间皮瘤和弥漫型恶性胸膜间皮瘤,后者被认为是胸部预后最坏的肿瘤,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
胸膜腔内积血谓之血胸。创伤性血胸的发生率在胸部钝性伤中占25%~75%,在穿透性伤中占60%~80%。创伤性血胸的治疗旨在防治休克,及早清除胸膜腔积血以解除肺与纵隔受压和防止感染。创伤性血胸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量和速度,以及伴发损伤的严重程度。急性失血可引起循环血容量减少,心排出量降低。多量积血可压迫肺和纵隔,引起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小量血胸指胸腔积血量在500毫升以下,病人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心脏脂肪瘤为外膜完整的良性肿瘤,内含典型的成熟脂肪细胞。脂肪瘤可位于心脏各部位和心包。位于心肌内的脂肪瘤通常较小且有完整的包膜,偶尔也有生长于二尖瓣或三尖瓣上。患者年龄20 岁以上,可高达70 岁,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及部位。由于瘤体较小,病人一般无任何症状,常在体检或尸检时发现。
包虫囊肿病是全身性寄生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犬绦虫)幼虫(棘球蚴)在肺内寄生所致的囊肿性疾病,主要流行于畜牧业发达的地区。
原发性心脏肿瘤中约有70%为良性肿瘤,且大多数病例可手术治愈。良性心脏肿瘤中,近一半以上为心腔粘液瘤,其他良性心脏肿瘤尚有脂肪瘤、血管瘤、纤维瘤、错构瘤和畸胎瘤等。粘液瘤最常见于左心房腔,约占心脏粘液瘤总数的75%左右,其次为右心房粘液瘤,占20%左右,心室粘液瘤和多发性心腔粘液瘤则甚为少见。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国营
北京协和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三级甲等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最早承担高干保健和外宾医疗任务的医院之一,也是高等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国家 级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国营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锦江万里桥头的华西坝,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医学城,她就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追溯历史,华西医院起源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基督教会1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国营
一、历史沿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前身是中国协和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1953年10月,总后方勤务部卫生部决定将“中国协和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改为“军委直属机关医院”。1954年7月,总后方勤务部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国营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属事业单位,是复旦大学附属综合性教学医院。医院开业于1937年,是中国人创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之一,隶属于国立上海医学院,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国营
瑞金医院建于1907年,原名广慈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有着百年的深厚底蕴。医院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绿化面积4万平方米,核定床位1893张(
擅长:主任医师
著名中医肿瘤学家及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学家,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医学博士、教授、博
擅长:主任医师
从事儿内、急救专业近四十年,具有丰富的危重症及疑难杂症抢救治疗经验。特别擅长各种休克、中毒、抽搐等
擅长:主任医师
从事眼科临床工作40余年,具有极丰富的临床经验及诊治疑难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长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及难治
擅长:主任医师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汉族,陕西人。1985年毕业于新疆医学院医疗系,学士学位。毕业后分配
擅长:主任医师
1965年毕业于新疆医学院临床医疗学,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曾获自治区优秀专家称号。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