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疖常为葡萄球菌感染,多为单个亦可多发。多因挖耳损伤皮肤或游泳后外耳道积水使表皮软化细菌感染所致。化脓性中耳炎脓液的刺激、外耳道湿疹或全身因素如糖尿病等亦可为其诱发因素。
高温和湿度可降低外耳道抗感染能力,故在夏季易发病,常为葡萄球菌感染。外耳道为绿脓杆菌寄生部位之一,故外耳道炎患者有70%以上可由绿脓杆菌引起。病理改变是急性化脓性炎症,有组织充血、渗出、中性粒细胞聚集等;继而细胞受损、组织破坏加以病菌体等形成胺性物质。因金黄葡萄球菌的毒性含凝固酶,脓栓形成是此菌感染病灶的一个特征。
严重病例可引起耳后软组织肿胀,应与急性乳突炎鉴别。耳后淋巴结化脓引起的脓肿发生位置在乳突骨膜之上,要注意与耳后骨膜下脓肿鉴别。外耳道疖患者就要在发病初期就及时地进行医治,减少自己的痛苦的同时也使得自己尽早康复。
外耳道疖的主要并发症有外耳道狭窄和听力减退。外耳道是一条自外耳门至鼓膜的弯曲管道,全长约2.1―2.5cm。外1/3为软骨部,内2/3为骨性部,外耳道疖会引起外耳道变窄。疖肿堵塞外耳道时听力可减退。
糖尿病、慢性便秘和身体衰弱者易患本病和复发。外耳道疖主要症状为剧烈耳痛,咀嚼、张口及呵欠时疼痛加剧。重者耳痛放射至同侧头部,可有听力减退。婴幼儿不能主动陈述耳痛,表现为哭闹不安,向患侧卧时加重。尚可有体温升高或腹泻。
检查时牵拉耳廓或按压耳屏疼痛加重。外耳道软骨部局限性红肿,可见一个或多个半圆形隆起,触痛明显。发病4~5天后,疖肿成熟,顶部可见黄色脓点,破溃后可见稠纯脓少许。鼓膜正常或轻度充血,因外耳道肿胀,鼓膜常不易窥及。可有耳前、耳后或耳下淋巴结肿大,压痛。对反复屡发的病例,注意询问有无糖尿病史,必要时查血糖。
外耳道软骨部毛囊感染引起的外耳道疖,又名“局限性外耳道炎”是一种多发病,夏季更为多见本病的关键在于预防,具体的预防有平时禁止掏挖耳朵;患病后,如在冬季,可在外耳道口塞以疏松的棉花球,使外耳道保持一定的湿度这样则易腐、易排毒而也易于愈合;外耳道要保持干燥洁净;擦去污秽时,切忌粗暴或反复重擦;在病起初期或疖肿未成熟之际,可于耳外部热敷,每天3-4次;睡眠时病耳宜在下侧,但要注意不要让其受到压迫;疼痛较重难忍时,可针刺合谷、内关、少商穴以镇痛在愈合之初,必然产生轻微瘙痒感,切勿狂搔乱掐并且注意处理全身性诱发病因
外耳道疖的表现明显,一般容易诊断。无特殊检查,做体格检查可以确诊。外耳道疖检查有耳廓牵引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局限性红肿。外耳道后壁疖肿严重者可使耳后沟及乳突区红肿。弥漫性外耳道炎检查亦有耳廓牵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外耳道腔变窄,耳周淋巴结肿痛。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分泌物积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狭窄。如有发热等全身反应,应化验白细胞或血常规;对疖病还应检查血糖和尿糖,作脓液或血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外耳道炎患者饮食上忌辛辣食品(如大葱、大蒜、韭菜、辣椒、胡椒、芥菜、雪里红、姜、咖喱)、腥物、淡水产品、海鲜。宜吃对于患者的身体有所帮助的蔬菜和水果,如猪肝、马蹄(荸荠)、莲藕、西红柿、苹果、提子、红萝卜、菠菜、雪梨等。术后给予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的半流质饮食或软食,避免过硬等刺激性食物。
外耳道疖的治疗原则是控制感染,引流脓液。使在早期促使炎症消退,局部化脓时及早使脓排出体外,并及时消除全身性不良反应。可用硫酸多粘菌素E及硫酸新霉素混合液滴耳,每次3滴,每日3次,共10d。1%~2%酚甘油或10%鱼石脂甘油棉栓留置外耳道内,或局部涂中药消肿散加2%达克罗宁黄连素软膏,必要时给抗菌药物及镇痛药。
初起红肿阶段可先选用热敷或透热、超短波、红外线等理疗,每4—6小时一次,每次20-30分钟。也可敷贴中药金黄散(加油类调成糊状)、玉露散(荚蓉叶碎末加油成糊状)或西药龟石脂软膏。已成脓阶段见脓点或有波动感时,停用其他治疗方法,改用石炭酸点涂脓点或用针头、刀尖将脓栓剔出(勿用一般的切开法)。出脓后敷以呋哺西林、依沙吖啶(利凡诺)湿纱条或玉红膏、黄连膏,直至病变消退。禁忌挤压化脓病变。全身反应较重时,如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应用抗菌西药,常首选青霉素或磺胺甲曙唑加甲氧苄啶(复方新诺明)或用中药仙方活命钦、普济消毒饮等。外耳道疖病患者在外耳道疖消隐期间,可用中药防风通圣散或三黄丸。反复发病者,应注意有无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肾炎、营养不良等,并给予相应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