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理论阐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病因,如机械因素、内分泌诱导的关节松弛、原发性髋臼发育不良和遗传因素等。臀位产时有异常屈髋的机械应力,可导致股骨头后脱位。韧带松弛曾被认为是重要发病因素,妊娠后期母亲雌激素分泌增多会使骨盆松弛,有利于分娩,也使子宫内胎儿韧带产生相应松弛,在新生儿期较易发生股骨头脱位。但很难以单一的因素来解释本病的原因,一般认为遗传和原发性胚质缺陷对发病可能起重要作用。胎儿的髋关节开始是间质性软骨形成的裂隙,先呈深凹圆形,然后逐渐变浅,呈半圆形。出生时,髂骨、坐骨及耻骨仅部分融合,髋臼窝极浅,所以分娩时胎儿髋关节有很大的活动幅度,以使胎儿容易通过产道。因此,胎儿在出生前后这段时间内,最容易发生髋关节脱位。若胎儿下肢置于伸直内收位,则股骨头不易置于髋臼的深处,极易脱位。
对于髋关节脱位,不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均可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而手术治疗后还可发生再脱位和关节僵硬,需在治疗中注意预防。下面是关于常见并发症的具体介绍。
1、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此系医源性并发症,主要是机械性压力致动脉缺血所致。salter提出5条诊断标准:
(1)复位后1年,股骨头骨骺核仍不出现。
(2)复位后1年,现存骨骺核生长停滞。
(3)复位后1年,股骨颈部变宽。
(4)股骨头变扁,密度增加或出现碎裂现象。
(5)股骨头残余畸形,包括头变扁变大、扁平髋、髋内翻、股骨颈短宽等。
2、术后再脱位
术后再脱位虽然发病率不高,但一旦发生,预后不良,可发生股骨头坏死和关节僵硬,应尽力预防。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关节囊紧缩不理想,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其次为前倾角过大而未给予矫正。还有头、臼不对称,处理不好等原因。应加强预防,一旦发生,应及早手术处理。
3、髋关节运动受限或僵硬
此并发症较为常见,患者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脱位股骨头位置越高,髋关节周围挛缩越重,若未行矫正,极易发生髋关节运动受限或僵硬,特别是术后应用髋人字石膏固定者更易发生,应加强术后的早期关节功能锻炼,采取髋关节外展石膏支架固定,术后1周应坐起练习活动。也可不用石膏固定,术后采用持续性被动活动进行关节功能锻炼。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一种至今病因还不太明确的疾病,其有多种表现症状,通过许多实验可以发现其症状表现比较明显,下面是关于本病症状的具体介绍:
1、婴儿期单侧脱位者
两侧臀皱纹和大腿皮纹不对称,腹股沟纹深而位高,患肢较短。双侧脱位者,会阴部增宽,有些细心的母亲除可发现上述变化外,也会发现病儿大腿不易分开,往往在换尿布时发现髋部有弹跳现象。
2、Ortolani试验
是早期发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有效而又简单的检查方法。具体做法:让患儿仰卧并屈髋屈膝至90°,检查者将拇指放在患儿大腿内侧,示指和中指放在大转子处,将两侧大腿逐渐外展、外旋;如有脱位,可感到弹响或跳动声,髋部才能外展、外旋至90°,如将大腿内收、内旋,拇指向外推,股骨头可再脱位,再次有弹响或跳动声,称为Ortolani试验阳性(弹进弹出试验),适用于新生儿的检查。
3、Barlow试验
又称“稳定”试验,是Ortolani试验的改良。婴儿平卧,检查者的两手中指放在两侧大转子处,两手拇指放在大腿内侧小转子附近,将髋屈至90°,膝完全屈曲,然后将两髋外展至45°,若检查者中指感到股骨头滑入髋臼内,表明有脱位。再用置于大腿内侧小转子附近的拇指将股骨头推向后外侧,若感到股骨头自髋臼后缘滑出,放松拇指后,股骨头又滑入髋臼内,表明髋是不稳定的,称为Barlow试验阳性。年龄较大病儿不宜做此检查。
4、脱位期
病儿开始行走的时间比正常小儿晚。步行时出现的异常是无痛性跛行。双侧髋脱位者,呈鸭式步态,即左右摇摆,站立时骨盆前倾,臀部后耸,腰部前凸。单侧脱位者,患肢短缩,平卧时双膝屈至90°,两膝顶端不在一个平面上,低的一侧表明有脱位。即Allis征阳性。
5、Trendelenburg试验
令患儿单足站立时,对侧骨盆不能抬起,以保持身体平衡,则站立足侧髋有病变,即为Trendelenburg试验阳性。
通常我们所说的脱臼就是关节脱节,是指身体骨骼部位失去了正常的连接关节脱位可分为多种,依照不同的部位划分而分髋关节脱位是关节脱位的一种,出现髋关节脱位时可影响运动机能,那么该怎么预防呢?髋关节脱位预防方法有下面几点:
1、限制髋关节的伸展活动,其他活动均不受限除个别髋关节内有阻碍复位因素外,绝大多数患儿都可达到复位治疗,亦不会发生股骨头无菌坏死也有用连衣袜套法及外展为襁褓支具法,维持4个月以上
2、全麻下,患儿仰卧位,患侧髋、膝关节各屈曲90°,沿大腿长轴方向牵引,同时压迫大转子部位,使股骨头纳入髋臼内达到整复后,由于蛙式石膏容易影响股骨头发育及产生缺血性改变,故目前国内、外小儿外科已不用蛙式石膏而改为"人字位石膏",即髋关节仅外展80°左右,膝关节微屈,上石膏后允许患儿带石膏踩地活动
3、一部分轻型患儿,仍可使用带蹬吊带法治疗若使用4-6周后不能复位者,可改用手法整复,石膏固定法
4、时脱位程度加重,骨与软组织的继发改变也较严重,手法整复难以成功,应采用手术治疗行沙尔特骨盆截骨术股骨颈前倾角大于45°者应加作股骨旋转截骨术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一种至今病因仍不明确的疾病,通常会发生在婴幼儿时期,如果家长怀疑孩子可能是髋关节脱位,可以做如下的几项检查就能够最终确定。
1、Von-Rosen(外展内旋位)摄片法
婴儿仰卧,使其两髋伸直并外展45°,尽力内旋位摄片。正常时,股骨干轴线的向上延长线经髋臼外缘相交于腰骶平面以下。但髋关节脱位时,此线则经髂前上棘相交于腰骶平面以上。然而,个别患儿的髋关节脱位在外展、内旋位有自然复位的可能,结果表现正常。本法测量较为可靠,适用于新生儿期股骨头骨化中心尚未出现者。
2、Perkin象限
股骨头骨骺核骨化出现后可利用Perkin象限判断髋关节的脱位情况。即在两侧髋臼中心间连一直线,称为H线,再从髋臼外缘向H线做一垂线(P线),将髋关节划分为四个象限,正常股骨头骨骺位于内下象限内,在外下象限时为半脱位,在外上象限内时为全脱位。
3、髋臼指数
从髋臼外缘向髋臼中心连线,其与H线相交所形成的锐角,称为髋臼指数,其正常值为20°~25°。小儿开始步行后,此角逐年减小,至12岁时基本恒定于15°左右。髋关节脱位时此角明显增大,甚至在30°以上。
4、CE角
也叫中心边缘角(center edge angle),即股骨头中心点至YY'线的垂线与髋臼外缘和股骨头中心点的连线所形成的夹角。其意义是检测髋臼与股骨头的相对位置,对髋臼发育不良或髋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有价值。正常为20°以下。
5、Shenton线
正常时,闭孔上缘弧形线与股骨颈内侧弧形线相连形成一条连续的弧线,称为Shenton线,髋关节脱位时此线中断。
6、Simon线
是髂骨外侧缘至髋臼的外上缘,然后向下、向外,沿股骨颈外缘形成一条连续的纵弧线。髋关节脱位时,此弧线也中断。
7、髋关节造影术
在婴儿期,股骨头尚未骨化,髋关节绝大部分属软骨,在X线片上不显影。故髋关节造影术有利于观察关节的透亮部分和软组织结构。方法是:患儿平卧位,全身麻醉,在无菌操作下,自髂前上棘以下1.5~2cm插入18号带有针芯的穿刺针,进入皮肤后,向下、向内对准髋臼,直至触及髋臼,然后转向外进入关节囊。注入造影剂。在正常髋关节可观察到:
(1)股骨头的大小和形态。
(2)髋臼的软骨缘。
(3)环状区,即环绕关节囊的区域,可见透明区环绕股骨颈,将造影剂一分为二。
(4)横韧带,表现为造影剂内下的压迹。
(5)圆韧带。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时,如关节盂缘内翻,可在股骨头与髋臼间有充盈缺损,关节囊有明显收缩,髋臼内有带状阴影,表明为肥厚的圆韧带。
8、CT检查
近来有些学者用CT检查婴幼儿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可看到骨的缺损、髋臼变形引起脱位,并能看到骨的变化、软组织的嵌入、股骨颈的前倾及股骨头脱位的程度。
发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时,通常会采取手术疗法进行治疗,为了使疾病能够得到更好的康复,患者朋友需要注意下面的饮食宜忌:
1、宜吃食物
应增进营养,多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类、鸡蛋、豆制品等及适当增加钙质。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如:青菜、芹菜、香蕉等。
2、忌吃食物
忌食剌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等。香烟、饮酒等嗜好应戒除。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治疗原则是尽早诊断,及时治疗。出生后一旦确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诊断,应立即开始治疗,可望获得一个功能接近正常的髋关节。治疗开始时的年龄越大,效果越差。现在给大家讲讲保守治疗方法的具体流程。
1、保守疗法的理论基础
保守疗法的理论基础是Harris定律,即头臼同心是髋关节发育的基本条件。为了实现复位后髋关节的稳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选择一个维持髋关节稳定的姿势,传统的蛙式位是最理想的姿势,但不利于股骨头的血液供应。
(2)根据患者的不同年龄选择支具、夹板或石膏固定,要求稳定、舒适、方便、便于尿便管理,最好能使髋关节保持适当活动。
(3)选择髋关节发育的最适宜的年龄,年龄越小越好,一般以3岁以下为宜。
(4)头臼比例应相称,如比例失调,则不能维持髋关节的稳定,甚至治疗失败。
(5)复位维持一定的时间,使关节囊回缩至接近正常,去掉固定后可不再脱位。通常需3~6个月的时间,患者年龄越小,固定时间相应越短。
2、方法
手法复位和各种夹板、石膏固定:手法复位后,对年龄在1岁以下的患者可应用各种可调式夹板或支具固定;而对1岁以上的患者,由于年龄较大,复位易活动且力量较大,造成夹板与支具不稳而发生脱位,需用石膏固定2~3个月后再改用夹板或支具固定。若可实现手法复位,为防止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一般要采用以下各种措施加以预防。
首先,要进行复位前牵引,以克服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使肌肉松弛,以减轻复位后头臼间的压力。通常行悬吊皮牵引,对年龄2~3岁的Ⅲ度脱位者亦可选用骨牵引,一般牵引2~3周。
其次,切断内收肌。旋股内动脉走行于内收肌与髂腰肌之间,当处于蛙式位时,此动脉受压而影响股骨头血供,因此切断内收肌不仅可克服内收肌挛缩,对防止股骨头坏死也有一定作用。
第三是在全身麻醉下轻柔手法操作。全身麻醉后肌肉松弛,有利于复位,但手法要轻柔,应采用一次复位的原则,即一次复位未获成功,切忌反复进行整复,这样会使股骨头反复创伤,所以对一次复位未成功者,原则上应手术治疗。
第四,用人位(human position)固定法,即从外展、外旋90°起,逐渐内收至发生脱位的角度,这两个角度间为安全范围,选择这个角度的中间值。如外展、外旋90°,内收至60°时发生了脱位,其安全范围为30°,故人位为外展、外旋75°位。Ramsey指出,其安全范围与内收肌挛缩程度有关,挛缩程度越重,安全范围越小。人位有利于预防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一般需固定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