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下颌间隙感染常见于下颌第三磨牙根尖感染或冠周炎等引起的继发性感染,少数为医源性感染,其具体发病原因如下所述。
翼下颌间隙(pterygomandihular space)位于下颌支内侧骨壁与翼内肌外侧面之间。前界为颞肌及颊肌;后为腮腺鞘;上为翼外肌的下缘;下为翼内肌附着于下颌支处;呈底在上、尖向下的三角形。此间隙中有从颅底卵圆孔出颅之下颌神经分支及下牙槽动、静脉穿过,借蜂窝组织与相邻的颞下、颞、颊、颌下、舌下、咽旁、咬肌诸间隙相通;经颅底血管、神经还可通入颅内。
常见为下颌智齿冠周炎及下颌磨牙尖周炎症扩散所致;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时消毒不严也可引起翼下颌间隙感染;此外,相邻间隙,如颞下间隙、咽旁间隙炎症也可波及。
翼下颌间隙感染后炎症会向邻近间隙扩散,可形成颞下、咽旁、颌下、颌后等多间隙感染,导致病情复杂化。通常继发于体质低下、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如并发细菌感染可有发热、皮肤肿胀、破溃及脓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现。严重病例可导致脓毒血症,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翼下颌间隙感染患者有牙痛史,其主要表现为张口受限,咀嚼食物、吞咽疼痛等,其具体临床症状如下所述。
1、病史
患者有急性下颌智齿冠周炎史,或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注射史。
2、临床表现
患者有牙痛史,继之出现张口受限,咀嚼食物、吞咽疼痛;口腔检查可见翼下颌皱襞处黏膜水肿,下颌支后缘稍内侧可有轻度肿胀、深压痛。由于翼下颌间隙的位置深在,即使脓肿已形成,亦难以直接触及波动,致使炎症向邻近间隙扩散,形成颞下、咽旁、颌下、颌后等多间隙感染,导致病情复杂化。翼下颌韧带区红肿压痛十分明显;下颌角内侧、颌后下颌支内侧肿大及压痛明显;颧弓下部肿胀。患者可有发热、白细胞总数增高。
翼下颌间隙感染通常是继发于周围软组织的感染所致,故注意加强全身营养,注意局部安静,避免不良刺激,尽量减少咀嚼、说话等局部活动对于全身抵抗力低下以及免疫功能受限的患者,可造成全身的脓毒血症,严重病例可直接危及到生命,同时还可诱发脑炎,故对于已经感染本病的应积极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翼下颌间隙感染经口内检查可见翼下颌皱襞肿胀、压痛;口外可见下颌支后缘及下颌角内侧丰满,有压痛。
穿刺:穿刺经翼颌韧带外侧刺入后沿下颌支内侧进入该间隙,或从颌后刺入到该间隙抽脓可明确诊断。
翼下颌间隙感染患者饮食要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及纤维素的食物,同时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其具体饮食注意事项如下所述。
1、注意避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及时的治疗龋齿、牙周炎等口腔问题。
2、避免受凉、劳累,适量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以免继发感染。
3、避免辛辣刺激、油炸煎烤类食物,同时避免抽烟喝酒。
4、保持饮食清淡,但需要注意营养丰富,多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少吃油腻、高脂肪的食物。
翼下颌间隙感染患者出现翼下颌间隙脓肿时,可切开引流,从口内或口外进行。口内切开因受张口度的限制,较少采用;口外途径,具有易于暴露间隙及姿势引流的优点。
口内切口在下颌支前缘稍内侧,即翼下颌皱臂稍外侧,纵行切开2~3cm,血管钳钝性分离开颊肌后,即可沿下颌支内侧进入翼下颌间隙。
口外切口与咬肌间隙切口相类似,在分离暴露下颌角下缘时,在其内侧切开部分翼内肌附着及骨膜,用骨膜分离器剥开翼内肌后,进入间隙放出脓液,用盐水或1%~3%双氧水冲洗脓腔,盐水纱条堵塞脓腔,次日交换敷料,并用橡皮管或橡皮条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