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糜病机分虚实两类。实证病机,成人多因膀胱湿热熏口所致,小儿多属心脾积热灼口。虚证病机以阴虚口齿失养为多,主要见于成人。
1、膀胱湿热,上泛龈口多因外感湿热,蕴结膀胱,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膀胱,湿热积聚,循经熏蒸于口而为病。《医方考卷之五》说:“膀胱者,水道之所出;小肠者,清浊泌别之区也。膀胱移热于小肠,则清浊不能泌别,湿热不去,势必上蒸,故令口中糜烂而疮。”
2、心脾积热,上炎龈口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过食辛热炙,脏腑失调,热积心脾,不得宣泄,循经上炎于口,灼腐肌膜,成口糜。《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说:“心脾有热,亦口糜。”
3、阴虚火旺,上炎龈口大病久病之后,胃阴耗伤,虚火上炎,灼伤口舌肌膜发为本病。《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说:“阴亏火泛,亦口糜。”
口糜如不加处理,可蔓延到咽喉、消化道及呼吸道,并可并发真菌性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危害患者健康,应及时治疗。
口糜多因湿热内蕴,上蒸口腔所致,以口腔肌膜糜烂成片,口气臭秽等为主要表现的疮疡类疾病。那么,口糜有哪些症状表现?下面专家给大家介绍口糜的症状表现。
1、口糜病史发生于成人者,往往有伤寒、大面积烧伤或者烫伤、泻泄、糖尿病、原发性免疫缺陷,以及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病史。
2、口糜临床表现局部灼热干燥感,轻微疼痛或不疼痛,往往在医生检查舌苔时方发现。婴儿患者可有流唾液,拒乳,啼叫不安,低热。
3、口糜局部检查初起见口腔黏膜出现小的白色斑点,状如凝乳,略高出于黏膜之上,周围无红晕;白色斑点融合成片状如蛋膜不易拭去,强行拭去则易出血,1~2小时后可复生如旧。白色斑点可发生于口腔任何部位,但以舌本、两颊、上腭、口底为多见,亦有蔓延至咽部;但发生于成人者一般不会融合成大片状。
4、口糜其他检查涂片检查可找到菌丝或芽孢,培养可查见白念珠菌。
口糜的预防平时应注意口腔清洁卫生对长期服用抗生素者,要适当配用碱性水溶液含漱发生于小儿者,病程一般为7日左右,预后较好,虽能不治而愈,但可致病程延长;发生于成人者,往往病情顽固或有深部感染,预后较差;发生于大量使用抗生素后,停用抗生素后可改善症状
口糜,西医病名:口腔白色念珠菌病。口糜病名首见于《内经》。《素问气厥论》说:“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尔后历代医家对此病亦有所论述。发生于小儿者,以1岁内婴儿或不满月婴儿多见,又称鹅口疮、燕口疮、白口疮、雪口。那么,得了口糜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下面专家介绍口糜应做的化验检查。
1、直接检查法是临床最常用检验方法,阳性检出率为60%。其优点是简便,快捷。
⑴盐水法。
⑵氢氧化钾法。
2、革兰染色法:此方法阳性检出率为80%。取分泌物涂片、固定后,革兰染色,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成群革兰染色阳性的卵圆形孢子和假菌丝。
3、培养法:如疑为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多次检查均为阴性,可作真菌培养。
4、菌种鉴别实验,如需确定分辨假丝酵母菌的种类,必须进行发酵试验、同化试验,并就其菌落形态特征进行鉴别。
5、测定pH值具有重要鉴别意义,若pH值4.5,并且涂片中有多量白细胞,可能存在混合感染。
6、对于年老肥胖或久治不愈患者,应查尿糖、血糖以寻找病因。其他辅助检查:无特殊表现。
小儿患口糜后因疼痛拒食,可多食易消化和高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食品。如莲子羹、清鸡汤、水炖蛋、牛肉汁稀粥等。口糜患者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果品菜蔬,如柠檬汁、猕猴桃、苹果、生梨、番茄等。多吃有清热解毒功效的蔬菜,如荠菜、白菜、马兰头、蓬高菜等。少食鱼腥,忌辛辣。
辨治思路:口糜分虚实。实证分两端,腐物厚而难除,病损广而疼痛者,成人以膀胱湿热居多,小儿以心脾积热常见;虚证多为阴虚火旺,腐物少而微痛,病损亦轻。重在改善机体状态,局部治疗不可少。
一、内治法
1、膀胱湿热,上泛龈口
临床表现:口腔患处灼热,口有甜味或臭味。微有发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熏蒸,结聚龈口,患处灼热,口有甜味或臭味;病属实邪,湿热壅盛,故微有发热,小便短赤。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膀胱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化浊祛腐。
方药:加味导赤散加减。方中黄连、木通、淡竹叶、甘草清心泻火;黄芩、金银花、连翘、牛蒡子清热解毒;生地黄、玄参养阴清热;桔梗、薄荷载药上行,直达病所。若热毒不盛而湿浊盛,小便短少,苔滑腻,可用五苓散加减。
2、心脾积热,上炎龈口
临床表现:口腔患处灼热疼痛。轻微发热,口干渴,心中烦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脉:舌质红,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心脾积热上攻龈口,故见口干渴,心中烦热,大便秘结,及患处灼热疼痛。全身及舌脉所见为心脾积热证。
治法:清心泻脾,解毒消肿。
方药:导赤散合凉膈散加减。方中以黄芩、栀子苦寒泄降,清泻胸膈邪热,连翘、薄荷辛凉轻清,清散心胸邪热;大黄、芒硝泻火通便,引邪热下行;生地凉血滋阴以制心火;木通上清心经之火,下导小肠之热,竹叶甘淡,清心除烦,导心火下行;甘草、蜂蜜清热润燥,调和诸药。
3、阴虚火旺,上炎龈口
临床表现:患处无疼痛或轻微疼痛,或无明显自觉症状。口舌干燥,饥不欲食,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胃阴不足,龈口失养,虚火灼损,故见口舌干燥,饥不欲食,大便干结,小便短少;病属正虚不足,故患处无疼痛或轻微疼痛。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胃阴不足证。
治法:滋阴养胃,清热生津。
方药:益胃汤加减。方中沙参、麦冬、玉竹、生地黄养阴清热生津,冰糖养胃和中。大便燥结者,酌加白蜜冲服以润燥通便。若糜烂延及咽喉,日轻夜重,多为阴伤邪盛证,宜用少阴甘桔汤。方中黄芩清热解毒;玄参、桔梗、甘草养阴清热利咽;川芎、陈皮行气活血;柴胡、羌活、葱白祛风除湿;升麻解毒,引药上行。酌加马勃、黄连、天葵子以助解毒燥湿,利咽止痛之效。若见口干少津,纳差泻泄,倦怠,多属脾虚湿热证,治宜健脾益气,化浊利口。用连理汤,即理中汤加黄连。若见倦怠乏力,纳差,食欲差,肢凉畏寒,小便清,大便稀或泄泻,多属阳虚不足,治宜健脾益气,温中散寒。用附子理中汤。
二、外治法
1、含潄法:漱口方煎水漱口,以清洁口腔,并以消毒纱布蘸药汁将白腐物拭去。
2、噙含法:冰硼散、青吹口散之类撒患处,每日5~6次。
三、针灸治疗
取地仓、合谷,留针15分钟,每日或间日1次。连续几次。